中国北部冬小麦种植北界时空变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czx66c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小麦种植北界研究对于确保区域粮食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潜在冬小麦种植北界已显著向北扩展,为冬小麦种植提供了大范围潜在分布区。然而,中国北部冬麦区冬小麦实际种植的面积却在明显减少,实际冬小麦种植北界与潜在冬小麦种植北界之间可能存在差距,明晰冬小麦种植北界时空变迁及其影响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以气候敏感且生态脆弱的北部冬小麦种植区为研究区,以时序MODIS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来源,提取了2001、2007、2014和2019年四个时期实际冬小麦种植北界,阐明了实际冬小麦种植北界的时空演变特征。结合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数据,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分析实际冬小麦种植北界界线形成和变迁的影响机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冬小麦遥感制图及其时空变化分析。基于MODIS时间序列数据开展冬小麦种植面积的空间制图,能较好地反映中国北部各时期冬小麦种植面积的空间分布。研究发现,近20年冬小麦种植面积的动态度变化以显著减少为主,减少面积约为57.61×10~3km~2,减少区域主要体现在冬小麦种植过渡区。冬小麦种植动态度增加的面积约为23.53×10~3km~2,增加区域主要分布在资源条件较好和人类活动干预程度较高的地区。(2)冬小麦种植北界动态变化及其对比分析。2001-2019年实际冬小麦种植北界在纬度方向上向南移动了37km,潜在冬小麦种植北界在纬度方向上向北迁移约为16km。实际冬小麦种植北界相较于潜在冬小麦北界在纬度方向上向南移动了103km,约有33×10~3km~2的冬小麦潜在种植区。潜在冬小麦种植北界与实际冬小麦种植北界之间确实存在差异,气候变化使得潜在冬小麦种植北界界线发生了北移,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交互作用使得实际冬小麦北界界线向南迁移。(3)农业气候因子对冬小麦种植北界影响的定量分析。最冷月平均气温、越冬期负积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和越冬前积温是影响实际冬小麦种植北界迁移的重要农业气候因子,影响力均大于0.50,但这些因子之间存在信息重叠,影响力相对较大的最冷月平均气温可作为解释因子。最冷月平均气温-7.8℃、越冬期负积温-583℃、年极端最低气温-22℃、越冬前积温418℃、生育期积温1721℃、生育期降水量207mm和关键期降水量113mm是冬小麦适宜种植的临界阈值。越冬前积温、生育期积温和最冷月平均气温与其他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实际冬小麦种植北界界线形成的解释力较高。(4)人类活动因子对冬小麦种植北界影响的定量分析。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有效灌溉面积和农用化肥施用量是影响实际冬小麦种植北界迁移的主要人类活动因子。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用电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其他人类活动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影响力相对较强。中国实际冬小麦种植北界出现南移,并与以往潜在冬小麦北界向北迁移结果之间存在差距。最冷月平均气温、越冬期负积温、越冬前积温、年极端最低气温,以及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是影响实际冬小麦北界界线形成和变迁的关键因子,其中人类活动因子对实际冬小麦北界界线向南移动主要表现为正向效应。
其他文献
期刊
近年来,我国进入了一个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土木工程领域也在不断寻求技术上的突破。在土木
每一个哲学体系都具有其自身的特色,都需要与之相对应的方法论来解读。中国哲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新的时期所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正需要我们积极的面对和解决。本
台湾经济日报不久前报道,海信已完成数字视频处理器(数码讯号处理器,DSP)芯片开发,采用台积0.18微米制程,海信预估今年对“台积电”下单量将超过100万颗,成为“台积电”最具潜力客户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于城市建设建设越来越注重园林绿化施工,尤其是对于大型城市,城市建设的美观和环保已经成为了城市建设的硬性要求。但目前在城市园林绿化施
在国际水泥总承包项目的采购管理中,设备编码是实现工程设备分类统计、查询识别、动态跟踪及信息传递的基本工具。对设备编码的设计原则和编制规则以及在采购管理中的应用进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伊贝沙坦、两者联合用药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室肥厚(EVH)的干预作用。方法EH伴有LVH患者112例随机分成A组(培哚普利4mg/d37例)、B组(伊贝沙坦150mg/d.38例)和c组
在文化与战略融合实施过程中,由于周围环境变换,管理者按照公司现状、使命、愿景、环境分析、价格观、发展方案和具体实施七个要素流程、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分析、检测、修改,以
我们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在自然科学层面我们用作能源的煤主要形成于晚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的侏罗纪以及新生代的第三纪.大自然形成煤要用数百万年乃至数亿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