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F-β1诱导的肾小管上皮-间质细胞转分化模型的建立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wgp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分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transition,EMT)是一种分化完全的上皮细胞丢失其原有的表型而转变为间质细胞的一种特殊的生理病理过程,受多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激素的调节,其分子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发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EMT在肾脏纤维化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是肾间质纤维化(RIF)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RIF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途径。转化生长因子β1(t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促纤维化因子,能够诱导胚胎发育、组织纤维化和肿瘤的发生中的EMT。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renaltubularepithelialcelltransdifferentiation,TEMT)是一个可逆的有序的发生过程,TGF-β1诱导的TEMT最早改变就是抑制E-cadherin表达,E-cadherin的降低或不表达已成为细胞转分化的标志。因此,EMT以细胞和分子变化为特征,包括细胞间黏连和细胞极性的消失涉及黏着连接、紧密连接及细胞桥粒;上皮细胞角蛋白的下调;间质蛋白的上调如波形蛋白(VIM),在某些情况下还有平滑肌肌动蛋白(ACTA2);为形成纺锤状细胞形态的细胞骨架重构;涉及动态的肌动蛋白微丝的细胞运动和侵袭能力的增加;抗凋亡能力的增加。为了开展EMT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探讨TGF-β1在人肾小管上皮细胞中促转分化的作用,拟建立基于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细胞转分化(TEMT)细胞模型。方法:1.根据GenBank数据库提供的基因序列,使用在线Primer-BLAST引物设计软件设计引物。采用RT-PCR方法检测E-cadherin的表达变化,优化TGF-β1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2.将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和TGF-β1处理组,利用TGF-β1(10ng/ml)处理实验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24h,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3.RealtimeRT-PCR、Western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检测EMT相关的分子标记。4.划痕实验和Transwellassay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结果:1.成功设计PCR引物,根据E-cadherin基因表达,优化后得到TEMT中最佳时间点和浓度为TGF-β1(10ng/ml,24h)。2.构建TGF-β1诱导的EMT体外细胞培养模型,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正常对照组细胞呈鹅卵石样形态;TGF-β1(10ng/ml)处理后细胞呈细长状,细胞间紧密连接降低。3.RealtimeRT-PCR检测:TGF-β1处理组E-cadherin的表达水平降低,β-catenin的表达上调。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TGF-β1处理组E-cadherin表达减低,Vimentin表达增强。4.划痕和Transwellassay法检测:TGF-β1处理组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明显增强。结论:1.E-cadherin、Vimentin和β-catenin、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是细胞转分化的分子标志和特征。2.验证了TGF-β1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中作为一个重要的诱导剂。3.TGF-β1(10ng/ml,24h)诱导的EMT体外细胞模型成功建立。
其他文献
《语文建设》2010年第10期载吴桐祯老师《为什么这十个字容易写成别字?》中,对“蛛丝马迹”的解释是:   “蛛丝马迹”是“如蜘蛛之引丝,如马蹄能留下痕迹”。蜘蛛之引丝是非常细的,不仔细看看不出来;人骑马到某处干了什么事以后,人可以不留痕迹,可以说自己未曾来过,但人是骑马来的,马会在路上留下痕迹。因此人们就用“蛛丝马迹”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依稀可辨的迹象……   对此,我想质疑的是,既然是比喻“隐
弧菌病在全球范围内暴发性流行,给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鉴于化学药物防治存在诸多弊端,采用疫苗免疫防治成为目前控制弧菌病的重要途径。弧
第一部分亮氨酸重复蛋白LRRC33对TLR信号通路的调控  Toll样受体是机体防御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胞内的细菌或寄生虫)的先天性免疫反应中的重要识别者[1]。尽管先天性免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