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海洋鱼类贸易的发展和加工水平的提高,近年来鱼类错误标签和以次充好的现象频频发生,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和贸易秩序。因此准确的物种鉴定在海洋渔业贸易中至关重要。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是依据对一段短的、标准化的基因序列分析进行物种鉴定,现已成为生物物种鉴定的新方向。本研究以大黄鱼(Larimichthy crocea)、小黄鱼(Larimichthy polyactis)、黄姑鱼(Nibea albiflor)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udus)为研究对象,对四种石首科鱼类进行DNA条形码构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GenBank数据库比对结果来看,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线粒体细胞色素b氧化酶(Cytb)、线粒体16S rRNA(16S rRNA)和线粒体控制区(D-loop)四种基因均可作为DNA条形码,用于大黄鱼、小黄鱼、黄姑鱼和棘头梅童鱼的鉴定;结合K2P遗传距离分布、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差异以及分子系统进化树,同时考虑四种基因在数据库中的应用范围,筛选得到用于四种鱼类鉴定的最适DNA条形为COI基因。并且利用COI基因对大黄鱼和小黄鱼的鱼肉制品进行分析鉴定,发现市场中标记为小黄鱼的样本多为白姑鱼或大头白姑鱼假冒。2.利用COI基因对洞头、大连、舟山和连云港四个采样点的大黄鱼、小黄鱼和棘头梅童鱼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理种群的群体内和群体间遗传距离差异不大;构建同一物种不同地理种群的系统进化树,发现大黄鱼、小黄鱼并不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形成单独的分支,棘头梅童鱼形成两个不同世系。3.利用PCR-RFLP技术,选取Vsp I、Hae II、Nhe I和Hinf I四种限制性内切酶对大黄鱼、小黄鱼、黄姑鱼和棘头梅童鱼四种鱼类的COI基因进行限制性酶切,发现Vsp I、Hae II、Nhe I三种内切酶能分别对大黄鱼、棘头梅童鱼和黄姑鱼进行鉴定,Hinf I能同时鉴定四种鱼类;另外,比对小黄鱼和黄姑鱼的COI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并进行物种特异性PCR,结果显示黄姑鱼有特异性条带产生。这两种方法能对这几种石首鱼科鱼类进行快速准确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