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EF1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研究

来源 :西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pril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尽管许多研究已阐明乳腺癌的发病病因,但乳腺癌的发生分子机制仍然不清楚。由于乳腺癌具有发病率、转移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使得乳腺癌筛查、诊断和治疗方面成为了广大研究人员以及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EF手结构域1蛋白磷酸酶(Protein Phosphatase with EF-hand domain1,PPEF1)编码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其异常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发展息息相关,但相关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初步探讨PPEF1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潜在分子功能,进一步探索它在乳腺癌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通过公共数据库,揭示PPEF1在乳腺癌的表达水平以及预后和诊断价值。此外,在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基因集富集(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和蛋白互作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分析中,探讨PPEF1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潜在分子功能。首先,RT-qPCR分析PPEF1在乳腺癌细胞系中表达水平。进一步siRNA沉默PPEF1,RT-qPCR检测PPEF1的抑制效率,使用transwell和CCK-8实验评估PPEF1对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影响,通过RT-qPCR和WB分析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TGF-β)信号通路对PPEF1的调控关系。最后,采用免疫组化和酶联免疫分别检测乳腺癌患者的石蜡包埋组织以及血清标本中PPEF1的差异表达,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曲线,评价血清PPEF1在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
  结果:公共数据库分析结果表明,乳腺癌组织中PPEF1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乳腺组织或癌旁组织,PPEF1高表达与总生存率、无事件生存率和无转移复发率呈负相关。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PPEF1是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首次发现PPEF1可能参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多个生物学过程和潜在信号通路,如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受体相互作用、TGF-β信号通路、血管生成和局灶性黏附等。细胞实验证实,TGF-β信号通路可通过PPEF1促进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临床实验结果显示,血清PPEF1可作为一种乳腺癌非侵入性诊断标志物。值得注意的是,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53联合血清PPEF1检测,可提高乳腺癌诊断准确性。
  结论:PPEF1具有致瘤作用,参与乳腺癌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TGF-β信号通路可通过调控PPEF1表达影响乳腺癌细胞侵袭转移。此外,PPEF1在乳腺癌患者组织、血清中高表达,是一种乳腺癌潜在的预后和诊断生物标志物,也是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脂多糖预处理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涉及的机制。  方法:选用30只雄性C57BL/6小鼠(初始8周龄,体重约20g),随机分为对照(NC)组、脂多糖预处理(NL)组(n=15)。NC组与NL组均于常氧条件下饲养7天(实验室海拔约为600米),NL组小鼠从饲养第1天开始腹腔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1.5mg/kg/d,连续注射7
学位
期刊
目的:FGD4是Rho蛋白家族GTP酶的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Guanosine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s,GEFs)的一员,有研究报道FGD4的突变是腓骨肌萎缩(Charcot-Marie-Tooth,CMT)4H紊乱型的致病基因,因此研究FGD4蛋白野生型和突变型的Rho蛋白家族CDC42的鸟苷酸交换活性、交换机制,并从结构层面分析FGD4蛋白与CDC42蛋白的相互
目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化石燃料燃烧、工业废气排放以及植被覆盖率减少等因素共同造成了大气PM2.5浓度的增加。人类主要通过呼吸运动吸入PM2.5,其中支气管具有免疫防御功能,可分泌含免疫球蛋白的黏液清除抗原,支气管表面的纤毛运动以及咳嗽反射有助于异物的排出,此外,支气管还可对吸入的气体起到加湿加温功能。目前,以支气管上皮细胞作为模式细胞的体外研究表明,PM2.5的毒理机制主要包括氧化应激、DNA损伤
学位
期刊
目的:维生素D(VitD)是人体内必需的营养素,已证实许多疾病[包括慢性肾脏病(CKD)]与其体内贮存密切相关。对于患者VitD营养情况的判断,国际现有指南几乎都建议用25-羟基维生素D[25(OH)D]来评估。但是,许多研究发现25(OH)D易受肝肾功能、性类固醇、遗传背景和多种疾病的影响,而发生质与量的改变。因此,用25(OH)D很有可能难以正确评估受试者VitD贮存状况。需充分考虑用不同Vi
学位
学位
目的:  探讨冷休克蛋白RBM3在糖尿病皮肤及其创伤愈合中的作用及机制,为难愈性糖尿病皮肤创口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同时拓宽对RBM3功能的认识。  方法:  1.在体实验:50mg/kg的STZ连续5天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糖尿病模型成功一月后小鼠皮肤组织中冷休克蛋白RBM3和CIRP的蛋白表达情况。RBM3基因敲除鼠及野生型小鼠建立糖尿病模型后再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