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冠脉心肌桥是一种解剖变异,其不单纯是一种良性病变,严重的狭窄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临床上应引起重视。冠心病同样是冠脉病变,临床上两种疾病常常较难鉴别,且关于这两种疾病的临床特点异同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收集心肌桥、冠心病的临床病例,分析心肌桥(Mycardial Bridging,MB)的临床特点及与冠心病的异同之处。 方法: 收集2014.01-2015.12.30于本院心内科接受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共3809例,其中诊断为心肌桥80例(心肌桥组),诊断为冠心病38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抽取冠心病组80例,阴性组80例。回顾性分析三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BWI、血压、血脂)。比较肌桥组、冠心病组发病年龄(第一次出现症状)、临床症状、冠脉优势类型、心血管危险因素个数(年龄、高血压、血脂异常、腹型肥胖、吸烟、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药物治疗效果等数据是否有差异;分析两组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个数与其年龄是否线性相关;分析肌桥组年龄与冠脉狭窄程度是否相关;比较心肌桥组患者不同性别在发病年龄、冠脉狭窄程度上是否有差异;通过上述方面的比较得出冠脉心肌桥的临床特点及与冠心病组的异同。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冠脉心肌桥患者共80例,同期冠心病患者80例、造影阴性患者80例。发现3组患者性别、年龄、血脂、血压、BWI等基线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具有可比性。研究发现心肌桥的检出率为2.1%,皆发生在左前降支[前降支中段73例(91.2%),中远段7例(8.8%)];狭窄程度分级方面:Ⅰ级狭窄(<50%),41例(51%),Ⅱ级狭窄(50%-75%),26例(32.5%),Ⅲ级狭窄,(>75%)13例(16.5%),狭窄程度与年龄成正相关,但相关性不高(r=0.315,P<0.01)。肌桥组与冠心病组Ⅰ临床资料对比发现,冠心病患者的发病年龄明显大于心肌桥病人(P<0.05);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为胸闷、胸痛,以胸闷为主,但冠心病患者胸痛症状的比例明显高于心肌桥组(P<0.05)。两组冠脉类型造影结果分别是:心肌桥组:左冠优势9例(11.3%),右冠优势58例(72.5%),均衡优势13例(16.3%);冠心病组:左冠优势18例(22.6%),右冠优势56例(69.9%),均衡优势6例(7.5%),两者具有差异性(P<0.05)。药物治疗方面:β受体阻滞剂对两组患者均有一定治疗效果,其中心肌桥组治疗有效率为62例(77.5%),冠心病组为76例(95.0%),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硝酸甘油对心肌桥组患者有效8例(10%),症状加重18例(23%),无效54例(66%),对冠心病组患者有效67例(83.8%),无效13例(16.2%),加重0例(0%)。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比较:心肌桥组,危险因素与年龄成正相关,(r=0.74,P<0.01),冠脉狭窄程度与年龄成正相关(r=0.315,P<0.01);冠心病组危险因素与年龄成正相关(r=0.76,P<0.01)。另外,单独比较心肌桥组性别与冠脉心肌桥狭窄程度,发现男性患者冠脉狭窄严重程度高于女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性别在其发病年龄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心肌桥检出率不高,患者多于中老年起病,好发于男性,症状以胸闷为主。其中男性患者冠脉狭窄程度重于女性,年龄大的患者,冠脉狭窄程度重于年龄轻的,年龄越大,心血管危险因素越大,治疗上对β受体阻滞剂普遍有效,对硝酸酯类基本无效甚至有害。与冠心病比较,心肌桥患者发病年龄更小,心血管危险因素数量更少、胸闷为临床表现更多,对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疗效差于冠心病组,可为临床上两种疾病的早期鉴别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