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河道附着藻类群落构特征及其对水环境指示作用的研究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qingkui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2015年12月-2016年1月对上海市河道24条河道进行了采样调查。设置58个采样点对水质监测和附着藻类的采集。通过现场分析和实验室分析获得了一些水质数据,通过对附着藻类(附泥藻类和人工基质附着藻类)的鉴定获得了藻类的数据,通过冗余分析(RDA),探明了在水体理化因子的影响下,附着藻类的群落结构变化情况及其对水质变化的响应规律。采用硅藻生态位宽度、硅藻属指数(GDI)、运动性硅藻指数、硅藻商指数建立起了利用附着藻类指示水质变化的指标体系。  各条河流营养含盐量不同,同一条河流各采样点营养盐含量也有差异。采用叶绿素(Chla)、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透明度(SD)等参数对各个点位计算加权平均综合营养指数,PLS1、XFS2、XFS3等点位为中营养型水体;由25各点位水体为为轻度富营养型水体,主要包括 ZXS0、ZXS2、ZXS3、PLS2、PLS3等;有28个点位水体为中度富营养水体,包括LJS1、LJS2、LJS3、XZS2等;XGS2、GSS3是中度富营养水体。  对上海市24条河道的附泥藻类进行采集,在20条河道,共计41个点位采集到附泥藻类。经处理和鉴定,共发现附泥藻类347种,隶属于4门82属。各门类种数差别也较大。绿藻门34种占总种类数的9.8%,蓝藻门24种占总种类数的6.92%,裸藻门40种占总种类数的11.53%,硅藻门249种,占总种类数的71.76%。各点位中顾泗泾3#( GSS3)种类数最多:100种。主要优势种有奥克尼颤藻(Oscillatoriaokni)、拟短形颤藻小型变种(Oscillatoria subbrevisf.minor)、拟短形颤藻(Oscillatoria subbrevis)、易略颤藻(Oscillatoria neglecta)、Cyclostephanos tholiformis、扁圆卵形藻(Cocconeis placentula)、短喙舟形藻(Navicula rostellata)、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奇异棍形藻(Bacillaria paradoxa)、谷皮菱形藻(Nitzchia palea)和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41各点位的附泥藻类密度有较大差别。密度最大的点位是新陆港3#(XLS3)8.688×104cells/cm2,最小的点位是里塘河桥1#(LTS1)0.2028×104cells/cm2,生物量在各点位的变化与生物密度较一致,也是在XLS3生物量达到最大(1737.6mg/m2),LTS1达到最小(40.56mg/m2)。对附泥藻生态位宽度进行计算,结果发现生态为宽度变幅较大,并且可以作为指示物种的:奇异棍形藻(Bacillaria paradoxa)、窄双菱藻(Surirella angusta)、隐头舟形藻(Navicula cryptocephala)、喙头舟形藻(Navicula rhynchocephala)、高山沟链藻(Aulacoseira alpigena)、簇生舟形藻(Navicula gregaria)、瞳孔鞍形藻(Sellaphora pupula)、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扁圆卵形藻(Cocconeis placentula)、极小曲丝藻(Achnanthedium minutis)、Navicula vecens(Navicula vecens)、小双菱藻(Surirella minuta)、针形菱形藻(Nitzschia acicularis)、丝状菱形藻(Nitzschia filiformis)、纤细菱形藻(Nitzchia gracilis)、尖布纹藻(Gyrosigma acuminatum)、小型异极藻(Gomphonema parvulum)、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谷皮菱形藻(Nitzchia palea)。这些种类中大多数为α-中污带、β-中污带指示物种,在ZX、PL、WP、TJ、DZ等河流出现较多因此可以推测这些河流的营养水平高,水质劣与其他点位。41各点位的硅藻属指数在XFS2达到最高,在YGS1、XGS2、MJS7、LJS1最小。各点位运动性硅藻指数在93.3%~0.15%之间,各点位硅藻商指数在3.216~0.004之间。通过冗余分析(RDA)可以发现大多数种类与总氮、总磷、总有机碳成正相关。奇异棍形藻( Bacillaria paradoxa)、弯菱形藻(Nitzschia flexa)、吉尔曼舟形藻(Navicula germainii)和极小曲丝藻(Achnanthedium minutis)与总氮、总磷、总有机碳成负相关关系。  本研究共在23条河道,51个点位收集到人工基质附着藻类,共鉴定出附着藻类325种,隶属于8门101属。各门类种数差别较大,隐藻门仅1种,占总类的0.1%;绿藻门71种,占总种类数的21.85%;蓝藻门38种,占总种类数的11.69%;裸藻门17种,占总种类数的5.23%;金藻门1种,占总类的0.31%;甲藻门2种,占总类的0.62%、黄藻门2种,占总类的0.62%;硅藻门193种,占总种类数的59.38%。各点位中,中心河0#(ZXS0)种类数最多:119种。主要优势种有鞘丝藻(Lyngbya sp2)、奇异棍形藻(Bacillaria paradoxa)、膨胀桥弯藻(Cymbella pusilla)、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铲形异极藻(Gomphonema pala)、小型异极藻(Gomphonema parvulum)、Synedra delicatissima、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肘状针杆藻(Synedra ulna)、而谷皮菱形藻(Nitzchia palea)、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Synedra ulnavar.danica、鲜舟形藻(Naicula vecens)。51各点位的人工基质附着藻类密度相差较大,密度最大的点位是陆泾河2#(LJS2)7.33×104cells/cm2,万平河3#(WPS3)0.15×104cells/cm2,生物量在各点位的变化与生物密度有些差异,人工基质附着藻生物量在顾泗泾2#(GSS2)达到最大:1903.99 mg/m2,东上澳塘3#(DSATS3)最少:3.07 mg/m2。采用人工基质附着硅藻生态位宽度计算结果发现生态为宽度变幅较大的,可以作为指示物种的有:肘状针杆藻(Synedra ulna)、极小曲丝藻(Achnanthedium minutis)、变异直链藻(Melosira varians)、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高山沟链藻(Aulacoseiraalpigena)、针形菱形藻(Nitzschia acicularis)、Synedra delicatissima、丝状菱形藻(Nitzschia filiformis)、Gomphonema lippertii、小双菱藻(Surirella minuta)、簇生舟形藻(Navicula gregaria)、小内丝藻(Encyonema minutum)、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隐头舟形藻(Navicula cryptocephala)、扁圆卵形藻(Cocconeis placentula)、匈牙利雷曼尼卡藻(Lemnicola hungarica)。这些种类大多数为α-中污带、β-中污带指示物种。在ZX、PL、YG、XG、AM、ZH等河流出现较多因此可以推测这些河流的营养水平高,水质劣与其他点位。51各点位的硅藻属指数在SJWS12达到最高,在最低的为DSATS3最小。各点位运动性硅藻指数在78%~0.41%之间,硅藻商指数在0~1之间。通过冗余分析(RDA)可以发现大多数种类与总氮、二氧化硅含量成正相关,与DO成负相关,毛枝藻与SiO2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簇生舟形藻、铲形异极藻、扁圆卵形藻与 TN成极显著负相关关系。DO与极小曲丝藻、扁圆卵形藻、毛枝藻等成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其他藻类为负相关。
其他文献
  由于钠在地壳中储量丰富、分布广泛且价格便宜,钠离子电池有望作为储能器件大规模使用在智能电网等领域.普鲁士蓝及其配合物具有开放的晶格结构、大的储钠位点及三维的钠
会议
  有机电极材料成本低低廉,应用到锂离子电池上具有安全稳定、对环境友、以及电化学性能优良等优点。其中,一些有机共轭化合物具有双极性性质,即可以同时表现出p型和n型掺
会议
  采用高温热解法,以Ni2(CO3)2(OH)2-Zn5(CO3)2(OH)6复合物为前驱体制备三维多孔超结构的ZnO-NiO复合材料,我们研究了该ZnO-NiO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储能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能在体外诱导成脂肪细胞、软骨细胞、骨细胞、肌细胞等,所以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其增殖与分化机制方面。希望将其作为种子细胞,能够
  锂硫电池由于具有5倍于目前锂离子电池的理论比能量密度,而在近几年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充放电过程中多硫化物的溶解,与硫较低的导电性等问题,阻碍了硫作为正极的应用。针
  本工作采用简单的溶剂热法制备了一种SnS2和单壁碳纳米管(SWCNTs)的新型复合材料。将其应用到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后发现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1A/g的高电流密度下,经
  橄榄石型LiFePO4凭借其容量大、成本低、环境有益,更为重要的是热稳定性好等优点,成为未来高功率电池应用领域(如混合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最有前途的正极材料之一。[1]在本
  尖晶石型钛酸锂(Li4Ti5O12)因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环境友好等优点,成为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热点[1].然而其电子导电性和离子导电性较低,大电流充
会议
  采用柔性自支撑的三维碳泡沫(CF)为基底,通过有机-有机自组装和热聚合的方法制备了CF@有序介孔碳(OMC)纳米片复合材料,通过水热法制备了CF@NiCo2O4纳米片阵列复合材料.将
会议
  设计多孔的阴极材料对于提高可充电锂氧电池的速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至关重要。本文使用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作为前驱体合成多孔尖晶石型钴锰氧化物来作为锂氧电池的阴极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