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江(中国地区)-中阿穆尔盆地(俄罗斯地区)位于三大河流(阿穆尔河、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汇合处,跨越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盆地总面积近90360km~2,其中40%的面积在中国三江地区。由于三江-中阿穆尔盆地跨越两个国家,所以大部分专家学者只针对盆地在本国境内的部分进行研究,对盆地的整体情况研究较少。因此,从整体角度研究盆地特征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通过露头观察、剖面实测、单井分析、地震资料解释和测试分析等方法和技术着手对盆地构造特征,中生代地层对比,沉积相类型及演化特征,油气地质条件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三江-中阿穆尔盆地东部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带,其北部位于古亚州洋构造带,盆地沿北东向展布,覆盖在不同类型的构造体上,盆地东北部以锡霍特-阿林造山带为基底,西南部以布列亚-佳木斯地块为基底,同时受锡霍特-阿林造山带、密山-敦化断裂带和依兰-舒兰断裂带控制。三江-中阿穆尔盆地中生代主要发育侏罗-白垩系,根据盆地内岩石组合特征和古生物特征,建立了地层对比关系,根据地层由老到新的关系把地层划分为两部分:侏罗系和白垩系。阿穆尔盆地的中侏罗统乌尔宾组对应三江盆地的绥滨组,上侏罗统的锡林卡组和帕达利组对应东荣组。下白垩统的戈林组、彼奥涅尔斯克组、皮万组、戈尔诺普罗托卡组、斯特列尔科沃组分别对应三江盆地的滴道组、城子河组下部、城子河组上部、穆棱组和东山组。上白垩统的斯托尔博沃组、乌季察组、博尔宾组、鞑靼卡组分别对应三江盆地的猴石沟组、海浪组、七星河组、雁窝组。在三江-中阿穆尔盆地主要识别出来的沉积相有河流相,三角洲相包括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亚相,湖泊相包括滨浅湖、半深湖亚相,湖底扇相包括内扇、中扇、外扇亚相以及海相包括半深海相、滨浅海相。在中晚侏罗世时期,盆地内经历了一次大的海侵,海水由东北部的鄂霍茨克海向盆地的西南方向侵入,最终到达绥滨坳陷,盆地东部主要发育海相地层,在盆地西南部绥滨坳陷南部,局部发育三角洲相沉积。早白垩世滴道组时期,盆地在经历了第二次短暂的海侵之后,又经历了海退,到了城子河组和穆棱组时期开始有大量的湖泊沉积,这一时期发育有海陆交互相地层。晚白垩世时期,先前的岛弧关闭,海水继续倒退,伴随着活跃的火山作用,大量的火山碎屑沉积物转为陆源沉积,三江-中阿穆尔盆地主要的沉积模式开始由海相沉积向陆相沉积转换。在早白垩世时期绥滨坳陷发育穆棱组暗色泥岩,泥岩累计厚达到800m,TOC值在0.70-2.84%,平均值为1.53%,在城子河时期,泥岩累计厚达到700m,TOC值在0.80%-3.70%,平均值为1.67%,有机质丰度评价为中等~较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III型,Ro平均值为1.40%,处于高成熟阶段。储层属于超低孔-超低渗型。根据烃源岩层、储层和盖层的组合特征,城子河组和穆棱组,发育独立的生储盖组合,在城子河组内发育上生下储型,在穆棱组内发育下生上储型。在晚白垩时期前进坳陷发育七星河组泥岩,最大厚度26m,TOC平均值为2.30%,为好烃源岩,Ro平均值为0.75%,处于成熟阶段。局部发育较好的储层。在宾利亚斯断陷2-E钻井中,发现阿尔必时期(白垩世中期)烃源岩。三江-中阿穆尔盆地含油潜力区分布在绥滨坳陷东南部,前进坳陷南部,宾利亚斯断陷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