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新阶段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一世纪是“城市经济”时代,区域经济要发展,一定要提高城镇化水平。如何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并通过城镇化推进西部地区区域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这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关注的问题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伴随我国对于西部开发的几次大的摆动,西部地区城镇化也走过了一个曲折、艰难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有很大提高,但西部城镇化进程既落后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又落后于东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并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正确认识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现状,是科学制定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前提。要正确认识中国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就必须对其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城镇体系与布局,城镇功能与产业布局等情况做一些基本的分析和研究。论文通过大量的计量分析和论证,西部地区大城市从数量上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在发展速度上也远远超过了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小城市还在逐步上升,而东部地区大部分小城市已悄悄完成了向中等城市的转变。到2004年,东部中等城市数(己)占全国比重的45.5%,西部中等城市数只占全国比重17.0%,西部地区中等城市的数量和发展速度已经远远滞后于东部地区和我国平均水平。这一现象说明,西部地区最显著的特点是城镇体系呈现“有大缺中”的局面,中等城市无论城市数量还是城市规模都存在严重的短缺,应该是我国西部地区下一步的重点发展对象。 西部地区城镇化能否起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关键是如何选择推进城镇化的最佳途径和方式,这一直是包括理论界在内的社会各界所瞩目的一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论文对东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城镇体系、动力机制等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处于不同的阶段和水平,城镇规模和体系也不一样,所处的城镇化背景和基础也有很大差别,用简单的、笼统的城镇化模式来一概而论,实质上不符合正确分类原则,从而无法正确指导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建设。纵观西部城镇化理论的探索与实践,以重点发展小城镇,走农村城市化道路的观点至今依然是西部城市化战略选择的主流理论。以发展小城镇作为重点来规定城镇化道路的主张,其体制根源是计划经济,它忽视了对城镇化本身规律的探讨和尊重。现代城市的产生发展则是以工业发展为基础的,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薄弱、缺乏多元化的投资环境,又缺少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这决定西部地区要想建立大批的小城镇是不现实的。也有不少学者持以重点发展大城市为主的观点,而目前西部地区大城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发展速度上已经遥遥领先,不加控制的发展将造成西部地区城镇结构的更加不合理。当然,不以大城市为西部地区城镇化的重点,并非不要大城市的发展。但大城市的发展应该以内涵发展为主,即应重点放在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上、产品创新上、技术发展上。从而加强自身的辐射、带动能力,发挥出经济技术优势,提高自身的整体功能。 西部地区缺少中等城市这一现状,造成了在西部地区广大中心城市联网辐射有显然的局限性。在大、中、小城市体系中,中等城市处于中间环节,起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西部地区不仅大城市需要中等城市的支撑,而且小城市也需要中等城市的带动。因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应根据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城镇化水平、人口规模、城市体系、自然条件和历史基础,准确把握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从宏观上确立以中等城市为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重点的战略,需要在5-10年的时间,发展30-40个中等城市,形成完善的城镇规模体系。 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必须按照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快调整和改革阻碍城镇化进程的一些旧的体制和政策,因势利导地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措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西部地区城镇体系;因地制宜,分区指导,有重点地推西部城镇化;加快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促进实现资源共享。完善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建设:加速户籍制度改革,畅通城镇化的渠道;推动土地流转制度创新,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提高政府效能,改革管理体制;创新城镇建设投资融资机制;建立可靠稳定的社会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