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基于方证相应理论探讨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目的: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浊毒内蕴证的方证关系进行临床研究与探讨,进一步明确以化浊解毒为治则的化浊解毒方和CAG浊毒内蕴证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与规律,用以指导临床实践,以期有效提高CAG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所有164例CAG患者分为方证相应组、方同证不同组与证同方不同组,三组患者中方证相应组65例,方同证不同组48例,口服化浊解毒方药;证同方不同组51例,口服清热利湿方,三组均以3个月为1疗程,连续观察2个疗程。2个疗程之后观察、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胃镜像及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1)三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表现对比的改善情况:方证相应组总有效率为90.78%,证同方不同组总有效率为70.59%,方同证不同组总有效率为70.84%。方证相应组治疗前后总有效率均高于证同方不同组、方同证不同组(P<0.05),而证同方不同组与方同证不同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方证相应组明显优于其余两组。(2)三组治疗前后胃镜下粘膜的改变:方证相应组总有效率为93.31%,证同方不同组总有效率为70.59%,方同证不同组总有效率为72.92%。方证相应组与证同方不同组、方证相应组与方同证不同组治疗前后胃镜下粘膜改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证同方不同组与方同证不同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方证相应组明显优于证同方不同组与方同证不同组。(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胃粘膜萎缩、肠化及异型增生对比的改变情况:胃粘膜萎缩:方证相应组总有效率为84.62%,证同方不同组总有效率为62.75%,方同证不同组总有效率为60.42%。粘膜肠化:方证相应组总有效率为86.15%,证同方不同组总有效率为62.75%,方同证不同组总有效率为62.50%。粘膜异型增生:方证相应组总有效率为83.08%,证同方不同组总有效率为56.86%,方同证不同组总有效率为58.33%。方证相应组与方同证不同组、方证相应组与证同方不同组治疗前后胃粘膜萎缩、肠化、异型增生改善总有效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而证同方不同组与方同证不同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证明:方证相应组明显优于其余两组。结论:经研究发现,化浊解毒方能够显著改善CAG浊毒内蕴证患者的临床表现、胃镜下粘膜情况,并对延缓甚或逆转肠化与异型增生具有显著的作用;而对于非浊毒内蕴证患者疗效欠佳,且非化浊解毒方治疗浊毒内蕴证患者,疗效亦不及方证相应组。因此,从临床实践角度证实了以化浊解毒法为治则的化浊解毒方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内蕴证之间的方证相应关系,即出现CAG浊毒内蕴证时,应用化浊解毒方药治疗,疗效方为最佳。第二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内蕴证用药规律研究目的:运用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临床病例回顾性的总结、归纳和分析,研究化浊解毒方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以从此角度来探寻化浊解毒方与浊毒内蕴证之间稳定的方证相应关系,使其更加清晰、客观、确切,以更好的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方法:收集于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就诊的200例CAG患者的病历,对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中药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并以“黄金分割法”为判别标准,运用数据挖掘方法频数和关联规则分析进行药物与证候之间关联规则的挖掘,探讨方证之间的相应规律。结果:本研究中200例CAG患者的中药处方经数据处理,共得到中药153味,根据“黄金分割法”的原则,使用频率在61.8%以上(含61.8%)的药物共有15种,作为CAG浊毒内蕴证治疗的核心药物。出现频次最多的临床症状表现共10种,作为CAG浊毒内蕴证的主要症状表现。所有中药共归于18类,其中使用频次最多的为清热药、理气药、补虚药。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发现:药物和脉症之间具有较强相关性,说明CAG浊毒内蕴证与化浊解毒方方证的高度相应性。结论:通过采用频数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所建立的CAG浊毒内蕴证基本资料数据库中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用药频次及分类、方证关系等方面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从客观上揭示了CAG浊毒内蕴证与化浊解毒方之间存在的方证相应关系,体现了CAG的关键病机为浊毒内蕴,“化浊解毒法”为与之相对应的治疗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