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ILMA引导与直接喉镜下行气管内插管对咽腔损伤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来源 :温州医学院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mitan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全麻诱导期采用气管插管型喉罩通气道(Intubatinglaryngeal mask airway,ILMA)引导气管内插管与直接喉镜(DirectLaryngoscope,DLS)下经口气管内插管期间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以及术后口咽并发症发生率,评价ILMA引导气管内插管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选择我院80例择期鼻内窥镜手术患者,ASAⅠ~Ⅱ级,气道Mallimpatii评分Ⅰ~Ⅱ级,年龄20~60岁,体重46~75kg。随机分成两组,Ⅰ组为ILMA引导气管内插管组,Ⅱ组为直接喉镜下经口气管插管组,每组各40例。麻醉诱导依次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ug/kg—异丙酚TCI泵入5ug/ml(待患者神志消失后减为3.2ug/ml)—罗库溴铵0.8mg/kg。患者自主呼吸消失后,用面罩进行纯氧通气。静脉注射罗库溴铵90秒后Ⅰ组采用ILMA引导气管内插管,Ⅱ组行直接喉镜经口气管内插管。插管成功后,接麻醉机进行间歇正压通气,潮气量(VT)10ml/kg,呼吸频率12次/min,新鲜气流量2.0L/min。术中以静脉持续泵入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罗库溴铵维持麻醉。记录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插入气管导管时(T2),气管插管后1min(T3)、2min(T4)、3min(T5)、4min(T6)和5min(T7)等时相的血压和心率,并记录血压和心率的最大值、气管插管时间(面罩通气结束至气管插管成功后开始行间歇正压通气时的时间),建立有效气道通气道的时间(面罩通气结束至插入ILMA连接麻醉机出现正确PETCO2波形的时间)。并于T0、T1、T2、T3 T5、T7各时相抽取动脉血3ml,测定血糖和血浆皮质醇浓度。所有病人均在术后18-24小时行电子喉镜检查,观察咽后壁、会厌损伤情况,并记录咽痛和声嘶的发生情况及完成气管内插管操作次数。对气管插管时操作时间超过了120s的病例,不被列入统计学分析。结果:组内比较:Ⅰ组的HR和血压在气管插管后与插管前比较无明显差异;Ⅱ组气管插管操作使血压和心率较麻醉诱导后值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血糖和皮质醇浓度与麻醉诱导前比较无明显差异,Ⅱ组病人T2和T3血糖和皮质醇浓度与插管前比较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Ⅰ组有35例患者经过1次气管插管操作即获得了成功,3例经过2次试操作获得成功,2例经过3次试操作获得成功。Ⅱ组的全部40例患者经第1次气管插管操作均获得成功。与Ⅱ组比较,Ⅰ组完成气管插管操作时间延长,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是建立有效通气的时间两组相似,无统计学差异(P>0.05)。气管插管期间Ⅱ组的血压升高幅度大于Ⅰ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气管插管期间Ⅱ组的血糖和皮质醇浓度升高幅度大于Ⅰ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18-24小时电子喉镜检查结果,Ⅰ组病人咽后壁,会厌损伤情况比Ⅱ组病人明显要轻。Ⅰ组病人术后出现咽痛和声嘶的的人数比Ⅱ组少,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操作过程中,无患者出现严重心动过缓(HR≤45bpm)或严重低血压(SBP≤60mmHg)。整个操作过程中各时间点的Sp02均保持在100%。结论:在全醉诱导期使用ILMA引导行气管内插管,虽然完成气管插管所用时间较直接喉镜下经口气管内插管延长,但是建立有效气道通气时间两组并无差异,而且前者气管内插管过程具有安全性好,血流动力学平稳,插管应激反应小,氧合维持满意及术后咽后壁和会厌损伤小等优点。因此,ILMA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通气用具和气管插管引导装置应用于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尤其是气管插管操作困难患者呼吸道管理的良好选择。
其他文献
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数量逐年增加,海归人员在高校教师队伍中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为了帮助海归教师在国内高校平稳"着陆",高校应从科研、教学和生活等方面为其搭建服务平台,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