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古人用诗歌来言志抒怀,记录下当时的所见所闻和悲欢离合。今人将古人写的诗歌分门别类,形成诸多诗类。结合时代背景,研究这些诗类,可以更好地理解若干年前同一片天空下的诗人群体们的内心世界。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唐“宿会诗”。所谓“宿会诗”,简而言之,就是“与人同宿”,并“赋诗抒怀”,内容上描写宿会时所见所感的诗歌作品,它是南朝延续下来的“公宴诗”朝着私人化、民间化方向发展的产物。这一诗类中的大多诗篇都关注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用诗歌来言志抒怀,记录下当时的所见所闻和悲欢离合。今人将古人写的诗歌分门别类,形成诸多诗类。结合时代背景,研究这些诗类,可以更好地理解若干年前同一片天空下的诗人群体们的内心世界。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唐“宿会诗”。所谓“宿会诗”,简而言之,就是“与人同宿”,并“赋诗抒怀”,内容上描写宿会时所见所感的诗歌作品,它是南朝延续下来的“公宴诗”朝着私人化、民间化方向发展的产物。这一诗类中的大多诗篇都关注生活中细微的事物、关注生活实际和关注个体情感。基于此,本文拟从概念界定、诗类确立、主题内容、结构特征、文学价值等角度,对此诗类进行专题研究,通过较为微观的考察,研究中唐士大夫的心态变化,揭示出中唐诗风的个性特点。探讨宿会诗的产生原因及嬗变过程对于研究中唐文人仕隐观念和心态具有重要意义。南北朝时就出现了有“与人同宿”之意的诗歌,盛唐时宿会诗进入到自觉创作时期,而后经过大历文人的频繁创作,宿会诗在中唐兴盛了起来。中唐诗人与不同对象宿会时写作的诗歌在情感表达、内容描述等方面大不相同。从总体考虑,可以将中唐宿会诗分为“日常生活篇”和“方外生活篇”两类,日常生活主要是和友人、官员等宿会,很多文人采取了“闲适”的人生态度,宿会诗展现了文人对闲居生活的关注。而方外生活则是和隐士、渔人、僧道宿会,在无法实现用世之心的情况下,对文人来说,参禅礼佛成了最好的规避方式。宿会诗从侧面反映了中唐时代背景下诗人的生活态度及内心的精神追求。在艺术特色方面,主要从意象选择、结构特征和抒写特色这三个方向出发进行分析。诗人常将“烟”“影”“雾”等虚幻、朦胧意象与常见景物相结合,通过模糊的视觉体验,增加诗歌中迷离、凄清的气氛,构成朦胧幽微的诗境。此外,“风”“雨”“霜”等冷寒的气象成为辅佐表达诗人情感的工具,侧面体现出古代知识分子的孤独心态,又展现出冷寂、荒凉的中唐面目。中唐文人频繁出入山林,将自己对佛禅的领悟诉诸于山水风景,使用禅意化的景物,来营造一种静谧冲淡的禅境。结构特征则是从整体上考量宿会诗的写作模式,在大部分情况下,这类诗歌遵循“叙题意起-铺写-表情达意”的三部式结构。与不同对象宿会,诗人往往使用不同的结尾方式,其中蕴含的感情色彩也并不相同,据此可以将结尾方式分为劝勉鼓励式、抒发心愿式和感伤惆怅式三类。在诗歌抒写方面,以宿会诗为观测点,可以发现中唐文人诗歌中偏爱的色调和展现的诗人形象。色调主要体现为:境之清、触之寒和色之冷。另外,通过研究诗歌中的蛛丝马迹能够探测出诗人形象,他们或苦闷而彷徨,诗中展现出对未来的迷茫,对现实状况的忧愁;或冷静而淡泊,利用山水风景创造“无我之境”,通过景物描写来渲染、烘托内心世界。中唐时期动荡不定的政局使得文人心理上发生了变化,由关注社会转向关注个人生活,因此更喜欢幽静的场所或封闭的区域。以宿会诗为观测点,我们可以发现诗歌的转型。也就是说,这一诗类可以佐证中唐时期诗歌题材的转变,而通过分析这一诗歌题材,可以展现出中唐时期诗歌独特的审美趣味,审美趣味的变化又能揭示中唐时期文人心态的转变。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积分方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物理学、化学、流体学、生物学中的相关问题都可以转化为积分方程模型求解。然而有时很难获得积分方程的精确解,所以研究积分方程的数值解变得尤为重要。积分方程的数值方法,包括对核函数进行改变的退化核方法,对未知函数进行离散的配置法、有限差分法等,以及Galerkin方法、逐次逼近法等其它类型的方法。运用配置法求积分方程的数值解时,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基函数的选
探究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它打破了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接受者的模式,成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并内化知识的新型课堂模式。然而刚入职的新手教师和入职多年的骨干教师对教材掌握的熟练程度,对数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对学生认知情况存在着较大的水平差距,以及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教师的自身专业功底存在着的差异,因此课堂效果也存在着较大差距。
汉《诗》学是汉代兴盛的经学之一,其学说以研究《诗》内容和《诗》涵盖的各种问题为主,以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思想为中心,将《诗》与现实政教伦理相结合。汉《诗》学共分四家:作为今文经学的鲁《诗》学、齐《诗》学、韩《诗》学以及作为古文经学的毛《诗》学。除韩《诗》学因为专著亡佚,至今没有明确的记载之外,其余三家《诗》学皆提出了与《诗》编纂结构内核相关的一个观点:“四始”说。“四始”说围绕着“《诗》以何为‘始’”
认知诊断是对个体认知过程、加工技能或知识结构的诊断评估。相比于传统测验只能提供考试分数或者能力分数,既不能得到被试具体掌握或者未掌握什么知识结论,也不能得到被试做错试题的原因,认知诊断评估更能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现阶段认知诊断用于数学教育领域还不是很普遍,认知诊断测试卷的编制还不是很成熟。所以本文以DINA模型为基础,开发出以八年级分式运算为诊断内容的认知诊断测验。本研究共选择了四川省三所学校的
基于乡村体旅融合与“两山理论”转化的内在机理,对广西马山县大石山区通过体旅融合实现脱贫摘帽的实践进行分析考察。研究发现,要素转化助力马山县“攀岩体育+旅游+脱贫+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马山县攀岩特色小镇已经成为全国体育产业扶贫的典型。但是,“马山”体旅融合发展模式中存在高质量技术骨干与高水平管理人才缺乏、攀岩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维持资金不足、体旅融合的产品内容单一和体旅资源要素的流动不充分
登临赋诗是常见的一种文学现象,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登临之作。目前学界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登临诗、登临词,对于登临赋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专门针对唐代登临赋的研究尤其寂寥。实际上,唐代登临赋数量较多、类型多样、情志内涵丰富、艺术特色鲜明,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唐代登临赋为研究对象,从发展溯源、创作概况、情志内涵及艺术特色等方面对其进行考察,期以展现唐人的精神面貌及发掘唐赋之艺术魅力。登临赋在唐前
MPCK作为当下数学教育的研究热点,最能体现出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同教学经验的数学教师所拥有的MPCK也有差异。例题作为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同的教师对于例题的选择与编排都不尽相同,为了探究教师在例题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本研究将结合MPCK的相关知识来考察不同教学年限的数学教师,对比实习教师、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在例题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反思中存在的差异,分析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
1956年,Jésmanowicz提出如下猜想:假设a,b,c为勾股数,丢番图方程ax+by=cz仅有正整数解(x,y,z)=(2,2,2),这个猜想也被称为Jésmanowicz猜想。时至今日,学者们已经证明了(a,b,c)等于某些特殊情形时Jésmanowicz猜想成立。本文做了如下的研究:设k,l,m1,m2为正整数,p,q为奇素数,满足等式pk=2m1-am2,ql=2m1+am2,其中a
徐陵、庾信为南北朝的代表诗人,在诗歌创作上有着相似的起点。但由于人生境遇的差别,徐庾二人的诗歌创作逐渐产生差异,使得二人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因此,文章旨在以比较的视野看徐陵、庾信二人诗歌的发展变化及后世接受的差异情况。正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徐陵、庾信的家学渊源和仕履行迹的比较分析。徐陵庾信曾同为东宫学士,且徐摛和庾肩吾有着密切的交往,这使得二人早期诗风相似。后期则因家国突变,两人的人生
针对红外相机中野生动物图像的目标识别有利于研究和保护野生动物,但是不同种类之间的野生动物数量差距大,因此红外相机采集到的野生动物数据集存在种类数量分布不均的问题,该问题被称为长尾问题。为此,针对野生动物数据集中的长尾问题,本文提出了解决和改进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野生动物长尾数据集中目标识别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两阶段学习和重加权相结合的长尾数据解决方法,并将该方法用于基于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