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具有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这些特性使人们在不断利用土地过程中出现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质量的变化,而随着人类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出现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也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20世纪以来,可持续利用发展战略被提出,受到人们关注,而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就成为了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本研究选取四川省眉山市作为研究区,在对眉山市四个时期(1990年、2008年、2012年和2016年)土地利用类型及景观格局变化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分析了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当地各类型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有效利用,以及环境保护政策制订和实施提供基础数据,进而为当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结果如下:(1)土地利用类型总体面积变化分析。眉山市在1990年至2016年期间,耕地减少196696.18hm~2,林地增加176218.20hm~2,建设用地增加20543.95hm~2,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27.51%、24.65%和2.87%。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不大。其中,未利用地和草地总面积减少,水域总面积增加。这表明在研究期间耕地变化最大。(2)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分析。眉山市1990年至2016年期间,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比重在逐渐增大,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比重在逐渐减少。1990年耕地占比最大,占了总面积的71.08%,2008年和2012年耕地仍然是占比最大的,然而到2016年林地比重最大,占总面积的46.64%,耕地次之。草地一直都不是本区域的重点地类。水域占比在1990年到2008年间呈现下降趋势,之后不断增加。建设用地占比从1990年的2.98%到2016年的5.85%,一直呈现上升趋势。未利用地占比呈现出无规律的变化状态。(3)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变化分析。眉山市1990-2016年间林地和建设用地一直处于正向变化,而耕地则相反;年变化率最大的是草地和未利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呈现先减少后增加,增长幅度有所放缓。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中整个研究时段人为干扰越来越巨剧。(4)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分析。对四个时期数据两两比较得出,林地与耕地之间的转换幅度在不断降低,而建设用地与耕地之间的转换幅度在不断增大。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面积最大的是林地与耕地之间的转换;其次是建设用地与耕地之间的转换。其它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幅度和面积不大。(5)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变化分析。研究期间变化面积最大的是仁寿县,主要体现在耕地转林地和耕地转建设用地上。变化幅度最大的是丹陵县,主要体现在耕地转林地上。(6)土地利用景观水平。从1990-2016年,眉山市斑块数量与斑块密度不断增加,破碎化程度增大。景观形状指数与分维指数呈现降低趋势,表明景观形状趋于规则化。散布与并列指数变化表明斑块分布趋于均匀,同时聚集程度也呈增加趋势。平均最近距离减小,表明斑块间连接度提高,空间连通性加大。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两者都呈现增加趋势,反映了景观类型的比例差异较小,异质性有所改善。(7)土地利用景观类型水平。从1990-2016年,眉山市林地景观呈破碎化趋势,分维指数增加,形状趋于复杂,斑块之间表现得更加分离。耕地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增加,景观斑块趋于破碎化;形状趋于规则,干扰越来越强烈,空间连通性提高。草地景观变化不明显。水域景观呈破碎化趋势,优势度在增加,形状趋于规则化,人为干扰严重。建设用地破碎化加剧,在整个景观中优势度增强,分维指数呈下降趋势,形状趋于规则,趋于聚集化。未利用地景观变化呈现无规律状态。(8)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人口总量未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对景观格局变化造成的影响也比较有限。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对整个景观格局影响较大。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其中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变化影响较大,特别是对丹陵县。政府运用政策导向作用对眉山市的景观格局变化影响显著,特别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对耕地和林地景观的变化影响明显;另外“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的建立,影响着整个区域的景观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