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二维地震资料、测井、完井、地质资料,运用地震软件和数学分析方法,进行地震精细构造解释、剥蚀量恢复、埋藏生烃史、构造特征、构造演化分析,研究了构造对安泽地区3号煤层含气量的控制作用。安泽地区发育正断层48条,逆断层4条,断层断距在30-140m之间,走向多为NE-SW,倾角在30~o-65~o之间;背斜8个,向斜5个,叠置分布在安泽中部地区,走向以NE-SW和NNE-SSW为主,褶皱多属于直立水平褶皱;陷落柱共有25个。根据坍塌程度来说,安泽地区陷落柱主要以半截柱和下伏柱为主。安泽地区自燕山期构造抬升地层总剥蚀量在1800-2900m之间,剥蚀量与总体呈西高东低。安泽地区在T-J时期剥蚀量在400-650 m之间,J-K时期剥蚀量在950-1600m之间,K-Q时期剥蚀量在450-750m。安泽地区经历了四期构造演化:印支期为近似南北走向的挤压应力场,形成WE向褶皱;燕山期为NW-SE方向的挤压应力场,形成走向多为NNE-SSW褶皱为主;喜马拉雅早期为NW-SE方向的拉伸应力场,形成走向多为NE-SW正断层;喜马拉雅晚期为NE-SW方向的挤压应力场,抬升剥蚀;该区的煤层埋藏史成W型,经历两个主要生烃阶段,主要生气期是第二次生烃阶段的燕山晚期的岩浆侵入阶段,而主要逸散期是喜马拉雅早期的伸展构造应力场阶段。安泽地区3号煤层的含气量一般在7.18-23.85m~3/t间,平均含气量约为16.3m~3/t。安泽地区大部分断层形成于白垩纪到古近纪之间,且都具有较好的侧向封堵能力;断层在喜马拉雅早期表现为垂向封堵性差,煤层气在该期主要处于逸散状态;断层在喜马拉雅晚期表现为垂向封堵性与煤层气含气量成线性关系;断层现今整体的垂向封堵性都很好,断层对煤层气含气量影响微弱。1km之内是断层对煤层含气量的可控范围。安泽地区同一断层的上升盘的煤层含气量比下降盘的煤层含气量少5m~3/t。断层上升盘比下降盘保存条件差,抗压强度、抗张强度和弹性模量小,泊松比大。地堑、逆断层是良好的储气环境,地垒则是煤层气逸散环境。安泽地区褶皱的向斜轴部煤层含气量大于两翼煤层含气量,两翼煤层含气量大于背斜轴部煤层含气量,陷落柱的附近煤层含气量普遍较低。安泽地区的上覆有效地层厚度与煤层气含量有正相关关系,上覆有效地层厚度越大,煤层气含量越高;现今埋深大于900m和最大埋深大于3200m的地区含气量普遍高于平均含气量,是较好的保存煤层气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