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是蒙古族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本文主要探讨了内蒙古地区草原文化背景下的民间器乐合奏,以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器乐合奏形式—鄂尔多斯地区的“乃日”合奏、锡林郭勒地区的“阿斯尔”合奏以及科尔沁地区的“东蒙合奏”为研究对象,从传统音乐形态的构成要素、调式调性、旋律及发展手法、曲式结构、多声部织体等五方面对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进行了分析研究,试图归纳其在传统器乐理论中独具个性的技术手法,进而探求所蕴含在其中的音乐形态规律,构建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音乐形态分析的理论体系。分布于内蒙古不同区域的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艺术,在文化属性、文化功能层面有着共性的特征。但因区域文化的差异,也相应呈现出鲜明的地方性风格特征。将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三种器乐合奏形式置于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背景中观察,研究发现每个区域的器乐合奏艺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它民间音乐文化之间构成互联互动模式,它们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形成完整的区域音乐文化。本文由绪论、四个章节和结语六部分组成。绪论中梳理了国内外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的研究现状,阐述了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指出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章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的形式与生存条件,从历史语境下的器乐合奏形式、三个地方性器乐合奏形成的文化条件等两节进行论述。第二章通过田野考察,对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三个地方性器乐合奏及表演习俗进行描述,采录整理合奏曲目并对其进行乐谱记录,为下一章的形态分析提供真实有效的合奏文本。第三章是本文核心部分,以田野考察搜集到的器乐合奏曲为例,首先探讨了传统音乐形态分析的诸要素,指出调式调性、音阶、音色音高、节奏节拍、力度表情等是构成传统音乐的重要表现语言,对合奏的音乐风格起到引领性作用。第二节从调式调性布局、转调与移调两方面对合奏曲进行分析。第三节对旋律的形态以及常用的发展手法重复、连缀、展衍、变奏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乐曲结束时旋律的上五度和下三度两种固定程式是蒙古族器乐合奏终止的特殊标记。第四节对曲式结构进行研究,在大量的谱例分析基础上,总结出器乐合奏的常用曲式类型。同时对由汉族传统曲牌老八板改编的流行于科尔沁不同地区的四首《老八音》进行总体形态分析,指出不同的音乐思维模式和不同的乐器音色造就不同音乐特征的主张。第五节探讨多声部织体特征,从齐奏式、支声式、衬腔式、复调模仿式四种类型对合奏中各乐器声部的结合方式进行了分析。第六节就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的创作特征做了细致论述。通过本章论述,总结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的音乐风格,指出鄂尔多斯“乃日”合奏具有“民歌器乐化”的特点,“阿斯尔”合奏具有“宫廷宴乐的民间化”特点、“东蒙合奏”具有蒙汉文化交融的特点,三个地方性器乐合奏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蒙古族传统器乐文化。第四章阐述了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的艺术价值之彰显,提出存承于民间的器乐合奏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音乐文化内容的观点,其在文化、民俗、审美、信仰等方面都具有宝贵的经验,为当下研究、创作蒙古族传统器乐作品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阐明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乐种,是蒙古族传统音乐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乐种体系中的重要家族成员,对其形式与生存条件、表演习俗、音乐形态特征的研究,目的在于构建蒙古族传统音乐形态研究的理论体系,为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研究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