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建立一个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的、且较贴近临床常见病理机制的臂丛神经损伤术后的实验大鼠模型。 2、通过对所建立的炎性臂丛神经损伤模型大鼠进行推拿治疗,并与药物治疗做对比,以探讨推拿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初步机制。 方法: 第一部分——模型建立阶段:将雄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3组,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其中空白组、假手术组各12只,模型组51只。在行造模手术前先对各组进行包括热刺痛阈、旷场实验等行为学及前肢直径的大体形态学检测,再对模型组行炎性臂丛神经损伤造模术。假手术组在只暴露大鼠左前肢臂丛神经干后缝合创口,空白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造模7天后,通过观察大鼠的步态及上述几项行为学指标的检测,来判断模型建立成功与否。 第二部分——综合干预阶段:在造模第7天进行行为学检测,确定造模成功后,将模型组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推拿组、药物组、推拿加药组4组,分别对推拿组、药物组、推拿加药组进行相应干预。推拿组按揉手术缝合口处,药物组给予美洛昔康片灌胃,推拿加药组是结合推拿组与药物组的方法治疗,即于创口处先行手法按揉再予以药物灌胃治疗。空白组、假手术组常规饲养,不予处理。实验各组于治疗10天、20天后的两个时间点,先做行为学检测,再行解剖术分离提取实验大鼠左右前肢的肱二头肌及臂丛神经干和大鼠的脑组织,并做进一步的分析。 结果: 1、各实验组大鼠痛阈值及前肢直径差在造模前无明显差异(P>0.05)。造模7天及治疗20天后,各实验组的痛阈值与直径差均有不同变化,但其变化呈双向性,有增高,有降低。 2、模型组大鼠的肱二头肌及臂丛神经干在造模后,与空白组相比,不仅在形态上有较大差别,在肱二头肌细胞和臂丛神经干纤维细胞的计数上的差异也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推拿组和推药组的肱二头肌细胞计数较模型组有所差异(P<0.05),三个干预组的臂丛神经干纤维细胞计数与模型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 3、模型组大鼠脑内海马区尼氏小体与杏仁核胶质细胞的计数与空白组的差异较为明显(P<0.05)。造模7天时,模型组与空白、假手术二组相比,尼氏小体计数减少,而胶质细胞计数明显增多。经治疗后,推拿组的尼氏小体计数与模型组相比有差异(P<0.05),各干预组的胶质细胞计数与模型组相比有差异(P<0.05),但3个干预组的尼氏小体计数和胶质细胞计数与空白组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4、各实验组大鼠旷场实验总行程数在造模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推药组的总行程数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各干预组间无明显的差别。 5、各组大鼠造模后及治疗后的海马区β-内啡肽的蛋白含量表达均有不同。造模7天、27天时,空白组的蛋白量表达较高,模型组较低;治疗20天时,药物组β-内啡肽的蛋白量表达较低,推拿组及推拿加药组的表达量较高。 结论: 1、根据临床臂丛神经损伤术后常见病机建立的炎性臂丛神经损伤模型,造模成功。此造模方法不仅致使大鼠的痛阈值发生改变而产生神经损伤后的疼痛,还使患鼠前肢肌细胞和臂丛神经干细胞数量改变而出现神经损伤后的肌肉萎缩,也因此造成了患鼠的抑郁情绪。 2、推拿可减缓臂丛神经损伤后肌细胞破裂、减少的现象,抑制肌组织发生废用性萎缩,进而改善肌肉萎缩的症状。 3、推拿对臂丛神经损伤后神经纤维细胞有一定修复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臂丛神经干纤维细胞数量,改善神经纤维压迫断裂或神经纤维细胞凋亡等现象。 4、推拿和推拿与镇痛药联用治疗,对臂丛神经损伤后脑内核团神经细胞有着调节作用,两种治法均可增加脑内尼氏小体的数量,抑制胶质细胞的激活,进而达到镇痛效果。 5、推拿和推拿加镇痛药物联用治疗,可有效增加臂丛神经损伤后脑内β-内啡肽的含量,以达到改善臂丛神经损伤后患肢痛的症状。 6、推拿和推拿加镇痛药物联用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臂丛神经损伤后大鼠的抑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