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Ⅰ期不可耐受肺叶切除手术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微波消融治疗和胸腔镜下楔形切除术的治疗效果。为I期肺癌治疗措施的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 分析40例不可耐受肺叶切除手术的Ⅰ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住院治疗的患者相关资料。按患者身体状况能否耐受全麻下楔形切除手术和治疗意愿不同分为腔镜组和消融组。腔镜组行胸腔镜下肺癌病灶楔形切除术;消融组在CT引导下行经皮穿刺冷循环微波消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局部治疗效果。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止痛药用量、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围手术期临床参数。随访复查患者术后3,6,9月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血管生成素-2的变化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均顺利完成,无围手术期死亡及术后心脑血管意外,大出血,气胸,高热等严重并发症。腔镜组局部楔形切除20例,术后病理标本显示切缘阴性,切除彻底,定期CT复查未见局部复发。消融组行微波消融治疗周围型肺癌病灶20例,术后行增强CT检查,16例Ⅰa期及2例Ⅰb期患者CT下表现为完全消融后局部坏死的软组织密度影,病灶外周有高密度热反应区;3个月后CT出现局部病灶无强化,实变缩小;6个月病灶几乎消失。2例肺癌肿瘤直径为3cm的Ⅰb期患者表现为90%以上肿瘤中心性坏死、吸收,仅肿瘤边缘极少残留。评价近期的疗效: CR18例(90%),PR2例(10%),局部治疗基本达治疗要求。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止痛药用量、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手术相关指标比较消融组比腔镜组有明显的优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及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清促血管生成素-2浓度结果均下降,两组间比较无临床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术后9个月,腔镜组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清促血管生成素-2浓度可见明显降低,与消融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胸腔镜肺癌楔形切除和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是Ⅰ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的微创治疗措施。 2、胸腔镜下肺癌楔形切除术比微波消融更有益于远期生存率。 3、微波消融治疗对于无法耐受全麻手术和不意愿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作为一种不错的替代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