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伤害行为是广泛的存在于各国文化背景下的一种病理性行为。近些年来,对自我伤害行为的情绪调节功能的研究一直是热点。有研究者提出,自伤者的情绪敏感性比较高,对社会环境刺激中的那些具有威胁性的、负性的线索的敏感性尤其高(Linehan,1993)。国外有研究者对该理论假设进行了验证,但是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处于空白状态。据国内非临床样本大学生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自我伤害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发生率很高。为了帮助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人员更好地了解自伤产生的原因以及自伤学生的特点,并帮助自伤者找到能正确的调节情绪的方式,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自伤大学生的情绪敏感性进行研究,这不仅可以丰富自伤的理论,还能够为自伤的干预提供新的思路。 目前还没有研究考察不同的情绪状态对自伤者的情绪敏感性的影响。本文将考察自伤者的情绪敏感性是否和情绪状态有关,以及自伤者的情绪敏感性是属于特质性还是状态性。针对以上的问题,在本研究中,选取湖北省武汉市四所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自伤大学生和非自伤大学生的情绪敏感性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研究一,采用面孔情绪识别的范式,考察在正常的情绪状态下自伤大学生的情绪敏感性的特点。结果显示:(1)在情绪的正确识别阈限上,情绪类型的主效应显著,其中开心的正确识别阈限要显著低于其余5种情绪的正确识别阈限。(2)在情绪的正确识别阈限上,组别的主效应也显著,其中自伤组正确识别情绪的阈限要显著低于正常组。(3)情绪类型和被试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其中自伤组对厌恶,难过,愤怒,轻蔑的正确识别阈限要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正确识别阈限。(4)在识别情绪的正确率上,情绪类型的主效应显著,其中开心的识别正确率要显著高于厌恶,恐惧,愤怒,轻蔑,开心和难过的识别正确率不存在显著差异。(5)在识别情绪的正确率上,组别的主效应不显著,即自伤组和对照组的识别正确率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自伤大学生比非自伤大学生会在更早期就正确识别情绪,尤其是厌恶,愤怒,轻蔑,难过这四种表情;但是在对面部情绪识别正确率上自伤者和普通人没有显著差异。 研究二采用同样的范式考察了在负性情绪启动状态下自伤被试的情绪敏感性特点。结果显示:自伤者对面部情绪的正确识别阈限比较稳定,不会因为负性情绪就发生变化,负性情绪状态也不会显著降低面部情绪识别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