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0后”作家是中国当代文坛的绝对主体与中坚力量,是支撑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支柱,他们中间的优秀作家层出不穷。历经时间的历练与考验,他们中间的很多作品开始走向经典化,并且已经表现出可以被经典化的基本文学气质。在“60后”作家群中毕飞宇可能不是最突出的一位,他进入文坛的时间相对晚近,直到1991才以中篇小说《孤岛》正式进入文坛,而那时的余华、格非、苏童等人早已声名显赫。在作品数量上毕飞宇同样不引人注目,前后发表文字不足200万,可以说是一位低产作家。但无疑他却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他无法被复制更无法被替代,他的审美特质与文学追求为中国当代文坛注入清新之气。他的作品少有自我重复,烙印着清晰的个体思想与文学观念的发展轨迹,依循毕飞宇的创作历程,我们能够准确把握中国文学20多年的发展与演进,可以说毕飞宇代表着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现象。尤其在新世纪之后,随着毕飞宇创作的日渐成熟,他的作品无论是在思想的深度、艺术的高度还是表现的宽广度方面,都已经达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一流水准,在“60后”作家群中占有重要一席。毕飞宇的代表作品很多,如《哺乳期的女人》、《蛐蛐蛐蛐》、《地球上的王庄》、《青衣》、《玉米》、《玉秀》、《玉秧》、《平原》、《推拿》等,他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够以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娴熟的艺术技巧描摹出纷繁的社会人生图景,传达出自己的审美情趣,表现出对于社会人生的思考方向,充盈着丰沛的人文关怀精神。从而在审美、叙事、思想与社会干预等多种维度抵达了小说艺术本质的理想彼岸。因此我们对于毕飞宇小说创作的整体研究,既是事关一位作家的个案分析,也是对中国当代文学景观的一次系统梳理,借此可以深入思考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纪之交的剧变中如何奠定基调、把握方向,在中国传统文学资源的当下化与外国文学资源的本土化基础之上,建构起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新世纪文学。基于此本论文围绕毕飞宇的小说创作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大量占有毕飞宇小说研究资料的前提下,进行全面分析、归纳、总结,避免先入为主、理论前置、审美偏执等研究弊端,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厘清重点与盲点,以期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框架。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首先从创作源头入手,从“源”上解决毕飞宇创作的基本心理与思想状态,发现毕飞宇的生命体验与小说创作之间的内在关联。第二论述毕飞宇小说关于历史、权力和人性的主题,无论对于历史还是权力的描写,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对人性的反思;第三论述毕飞宇小说中的弱势群体:农民、盲人、知青和右派、儿童。通过日常生活场景与细节,他们的行为、情感、心理和个性被细腻的文字生动呈现,直逼人物的心灵深处,深刻而直击灵魂;第四论述毕飞宇小说的叙事策略。从“自我救赎”式叙事模式、叙事的节制和叙述视角的创新、细节等方面梳理和总结毕飞宇小说的叙事特征,重点分析了毕飞宇式“第二”人称叙述视角的产生与在文本中应用及效果。第五论述毕飞宇小说的语言风格、修辞和审美特征,力求对毕飞宇的美学诉求做宏观把握。结语从“写什么”、“怎么写”这两方面对毕飞宇小说创作做一个相对完整的总结和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