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社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语言形式,称呼语不仅是记录社会发展和观念变迁的活化石,而且是反映交际双方社会属性、构建或维持人际关系的语言工具。对称呼语的使用现状进行研究,有助于解决当前存在的称谓乱象问题、规范社会成员的称呼行为,从而推动民主与平等称谓观念的建立。本研究以问卷和访谈为主,调查了北京地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称呼模式和称谓特征,并聚焦“同志”称呼语的使用现状,重点关注其使用频率与场合正式程度、权势和亲疏程度这三种社会变量的关系,探讨了研究对象对“同志”称呼语的态度和评价,从而揭示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称呼行为的转变及原因。调查结果表明:(1)在北京地区党政机关中,不管是在正式场合还是非正式场合,职衔类称呼语,尤其是姓+职衔简称,是下级称呼上级时频繁使用的称呼形式,这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尊卑意识和等级观念对个体称呼行为的影响;姓名类则是称呼平级和下级时最常用的、同时也是最受欢迎的称呼语。(2)传统的社会变量如场合正式程度、权势关系和亲疏程度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同志”称呼语的使用情况。场合对其使用频率影响最大,具体表现为交际场合越正式,名字+“同志”的使用频率越高。其中,“同志”称呼语较多出现在党务会议、党政领导人会谈、党员干部的任免大会以及政府公文、官方刊物等正式场合;上级对下级使用“同志”的频率远高于下级对上级,一方面体现了党员领导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党内一律互称‘同志”’的号召;另一方面表明权势因素影响“同志”称呼语的非对称使用;平级之间使用“同志”称呼语的频率最高,原因在于平级之间的权势差异很小,支配其称呼行为的主要因素是认同度;亲疏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同志”的使用,关系亲近的交谈者称呼“同志”的频率明显低于关系一般的,表明“同志”已成为一个正式的、象征距离的称呼语。(3)语义区分测验结果表明,对党政机关人士而言,“同志”仍然是一个象征平等、具有正面语义的称呼语。然而,在非正式场合使用“同志”称呼语,却会给人一种落伍、疏远和不自然的感觉。虽然当前“同志”称呼语的使用频率在下降,但它在党政机关的正式场合仍然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通过对北京地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称谓模式以及“同志”称呼语使用现状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其称呼行为、建立平等的称谓观念,同时对国家语言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