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将其改造成为真正的现代企业,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然后上市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路径。然而,通过股份制改造、但保持国有控股地位的上市之路是否真的将国有企业改革成为现代企业?本文从国有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特征这一角度出发,以预算约束的软硬程度做标准,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国内流行观点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存在股权融资偏好。与此不同,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并非偏好股权而是债务,尤其是银行贷款。国有上市公司的这种融资偏好是与其所有权性质密切相关的。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显著特征是“国有股一股独大”以及“流通股、非流通股人为分割”。这种特有的股权结构导致了国有上市公司依然保留着传统国有企业的那种融资偏好。 本文依次对国有上市公司各利益相关者的融资偏好进行理论分析,并运用1999—2001年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分行业建立了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大部分行业中国有股比重与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国内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与传统理论和西方实践相反,上市公司债务比率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根本原因在于国有上市公司融资依然存在软预算约束,我国国有银行尚未真正实现商业化,“上市公司——国有银行——政府”之间依然保持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所属关系。因而,国有上市公司能较为容易的从国有银行获得软资金支持。 由此可见,通过股份制改造上市并没有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现代企业,国有上市公司仍然存在软预算约束。国有经济部门的软预算约束不但使国有企业缺乏竞争激励、效率低下,而且造成了大量的银行不良资产,给国家经济体系带来巨大的金融危机风险。因此,本文提出要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现代企业,根据产权明晰的要求,必须实现真正的“股权多元化”;除了个别部门外,取消国家在公司中的控股地位,引入私人所有者。其次,国有银行上市并非坦途大道,国有银行上市后仍可能面临软预算约束,不良资产问题仍可能困扰国有上市银行。与国有企业的改革一样,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关键在于所有权改革,在于实现预算约束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