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末年,民变繁兴。频发的民变昭示着一个王朝的行将覆灭还是包含着些其他什么内容?清末的民变和历史上曾经屡次发生的民变有很大的相似性。就激发民变的动因而言如官吏的苛政、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缺乏等;就民变的类型而言如抗捐、抢粮等都和历史上的民变有相同的一面。清末民变和传统民变相比又有很大的差异,比如激发民变的动因更为复杂,民变的形式更为多样等。导致清末民变不同于传统民变的诸多因素中,清末推行的新政改革是其中之一。新政改革不仅是清末民变的重要动因,催生了民变的新形式(如捣毁学堂),而且它还使民变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清末民变除了仍具有传统的社会民众反抗官员苛索,维护自己权益的一面,同时也具有了传统社会反抗国家推动下的国家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内涵。清末推行的新政是庚子之役以后,传统国家为着应对来自于外部的压力而进行的一次涉及广泛内容的变革,其核心内容是向西方学习,推动传统国家和社会向现代转型。本文认为清末新政在四个方面成为清末民变的促动因素,并使清末民变具有了不同于传统民变的内涵。近代以来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借助国家武力的入侵,传统国家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危机;另一方面由于外国工业品的大量输入和中国传统手工业者的破产,社会民众的生计变得日益艰窘。国家用以应对危机的新政改革被确定为国家取向的改革,在政策设计上忽视了日益紧迫的民生,新政改革的推进对社会资源的汲取更加剧了民生的艰窘。艰窘的民生遭遇天灾人祸时,便会引发民生危机。清末的抢米风潮是民间社会应对民生危机爆发时所采取的一种手段。新政所推进的国家建设需要传统国家扩张其财政,以为国家建设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国家的财政扩张打破了传统上形成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界限。国家在进行财政扩张时,因为传统国家体制中国家和社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使得国家与社会之间很难就财政扩张问题互相妥协,达成共识。传统国家的财政扩张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家行政的力量而实现。社会成员为了维护其传统的经济利益,对国家的财政扩张起而反对。这构成因国家建设而导致的民变的一种类型。不断加码的国家建设,导致国家对社会资源的过度汲取,社会对此予以激烈反抗,这构成因国家建设而导致民变的又一类型。近代中国的落后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结构的落后,推动经济向现代发展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国家改变了其传统的经济政策,并采取了许多有益的措施来推动经济发展。国家建设和发展现代经济都需要具有现代知识的人才,提高国民的素质才能提升整个国家的国力,因此作为重要社会设置的教育受到重视,清末新政的另一重要举措是兴办教育。发展现代经济和新式教育,国家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资金的缺乏。无论是发展现代工业所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还是兴办教育都需要巨额资金。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通过向民间社会汲取来发展经济和教育的手段。国家的这些措施无疑也是在不断改变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界限及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也遭遇了民间社会的一系列反抗。传统国家在推行新政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绅士,这和传统国家自身结构的缺陷、绅士在地方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绅士所具有的沟通国家与民众的社会功能都有关系。绅士参与新政的后果是绅士权力的体制化和绅士的逐利化。绅士对国家建设的参与使绅士逐渐被纳入国家的权力体制,传统社会中所形成的权力分配格局被打破,绅士逐渐失去了充当国家和社会中介的功能。绅士的逐利化使绅士不再是地方社会利益的维护者,甚而成为社会利益的侵夺者。这些变化使绅士和民众之间的冲突加剧,成为清末民变的重要诱因。总之,清末推行新政的过程是一个国家不断改变传统上形成的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一个不断打破原有社会权力分配结构的过程。作为对国家汲取资源及国家权力试图深入社会的反应,民众不断予以反抗。因此这个过程也必然是一个民变频发的过程。作为民族的政治代表的国家就是在这种与社会不断的互动博弈中重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权力关系,重构国家利益与民众利益的关系。这个过程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清政府被推翻,清政府的后继者仍将继续这个过程,直到国家与社会在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稳定的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