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裂蹄层孔菌(Phellinus linteus)是一种多年生稀贵药用真菌,属多孔菌科(Polyporaceae)。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裂蹄层孔菌药材资源已成稀缺,如何解决药材资源也是发挥裂蹄层孔菌药用价值的关键。自古至今裂蹄层孔菌一直应用于治疗痢疾、出血、肿瘤等疾病,但古代医书和民间用药一直以经验作为用药依据,对该菌的描述比较笼统,缺乏药效成分分析和作用机理的阐述。本论文通过针对黄酮组分的裂蹄层孔菌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优化,建立了裂蹄层孔菌药材大规模培养的工艺技术;进一步分析了裂蹄层孔菌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得到了一系列化合物,为裂蹄层孔菌发酵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最后,深入研究了裂蹄层孔菌的活性成分Hispolon的抑制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发现Hispolon可以通过抑制ROS/p-ERK/Slug/E-cadherin这一通路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转移。主要结果如下:1.以裂蹄层孔菌中的黄酮组分为指标,对其液体深层发酵的工艺进行了优化,得到了较优的培养基组成:3%葡萄糖、2%乳糖、1%牛肉膏、0.3%豆饼粉、0.1%KH2PO4和0.05%MgSO4,并发现添加豆饼粉可以明显增加黄酮的产量,优化后的黄酮产量可达初始培养基的4倍。进一步分析表明,发酵过程中添加豆饼粉可以明显增加黄酮组分的抗氧化活性,但抗肿瘤活性反而降低。2.利用现代波谱学技术(NMR、MS、HR-MS、IR等)对裂蹄层孔菌的发酵菌丝和发酵液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共分离鉴定13个不同化合物,包括链状倍半萜类新化合物2个、黄酮类化合物2个、甾醇类化合物2个以及其他一些小分子化合物,并对两种新化合物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筛选。运用GC-MS技术,对裂蹄层孔菌发酵菌丝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系统分析,从中鉴定出12种化合物,包括3种环二肽类化合物、2种甾醇类化合物、6种多不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其中环二肽类化合物为首次从该种真菌中鉴定出来。3.论文深入研究了裂蹄层孔菌的活性成分Hispolon抑制乳腺癌细胞转移的分子机制。首先我们建立了TPA诱导乳腺癌MCF-7细胞转移的模型,加入诱导剂TPA后,ROS水平在短时间内明显上升,激活一系列胞外信号激酶如ERK、JNK、p38、AKT等;在该过程中,E-cadherin的转录抑制因子Snail和Slug的表达增加,导致E-cadherin的转录抑制,最终引起上皮性标志物E-cadherin的表达减少、伴随EMT转变,细胞的转移能力增加。研究表明,Hispolon首先抑制TPA诱导的胞内ROS水平的升高,进而抑制胞外信号激酶ERK的磷酸化,再作用于转录抑制因子Slug使其表达下降,Slug的减少导致其对E-cadherin基因转录的抑制作用减少、E-cadherin蛋白表达增加,最终表现为细胞间的粘附能力增加,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转移,从而基本揭示了Hispolon抑制乳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综上所述,本论文解决了裂蹄层孔菌这一珍贵药用真菌的人工资源化问题,系统研究了裂蹄层孔菌的活性成分,解析了Hispolon抑制乳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揭示了裂蹄层孔菌的药用物质基础,为药用真菌现代化新药开发提供条件和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