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Dysferlinopathy是由于dysferlin基因突变导致的一组以进行性肌无力为特征的遗传性肌病。Dysferlin是骨骼肌上的一种与肌细胞膜自身修复有关的跨膜蛋白。Dysferlin基因的突变类型多样复杂,无明显突变热点,因此个体间存在表型异质性。目前发现dysferlinopathy有三种临床表现型: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B(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2B;LGMD2B )、Myoshi型肌营养不良( Miyoshi muscular dystrophy ; MMD )和胫骨前群肌病( Distal anterior compartment myopathy)。它们具有共同骨骼肌病理表现:不同程度肌细胞变性、坏死、再生,炎性细胞浸润。分子病理:抗-dysferlin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dysferlin蛋白在肌细胞膜完全缺失。LGMD2B和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 PM)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有时很难鉴别,dysferlin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是鉴别的关键。本研究探讨dysferlin蛋白的功能及与相关蛋白的关系;Dysferlinopathy的炎性反应机制及与炎性肌病的关系。提高分子病理学诊断dysferlinopathy的意识,对于诊断、鉴别诊断困难病例应积极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病理诊断,并探讨治疗方法。方法:根据抗-dysferlin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肌细胞膜dysferlin蛋白完全缺失患者8例入选病例组,根据最初受累病变部位不同进行分型诊断,下肢近端肌群最先受累患者诊为LGMD2B;下肢远端后群肌,主要是腓肠肌最先受累患者诊为MMD;最先受累肌群为下肢远端前群肌的为Distal anterior compartment myopathy。对照组为炎性肌病患者,包括多发性肌炎7例、皮肌炎2例、包涵体肌炎1例,均根据国际诊断标准确诊。两组患者骨骼肌标本同时进行抗-CD4+T细胞、CD8+T细胞、MHC-Ⅰ分子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观察浸润炎性细胞的类型、分布特点,并进行定量分析,两样本t检验处理数据。观察MHC-Ⅰ阳性肌细胞分布特点、程度及与炎性细胞分布的关系。对比两组,探讨dysferlinopathy炎性反应机制,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探讨有效治疗。结果:1病例组入选8名患者,其中LGMD2B3例;MMD5例,无Distal anterior compartment myopathy。平均发病年龄在16-46岁,病程5-16年不等。1例有阳性家族史。所有dysferlinopathy患者的肌酸激酶水平均增高,数值变化在2283-11000U/L。肌电图:LGMD2B均为肌源性改变;MMD中2例早期可见神经源性改变,晚期呈现肌源性改变,其余3例呈肌源性改变。骨骼肌组织化学染色病理分析:病例组所有患者均呈肌营养不良改变:不同程度肌细胞变性、坏死和再生。炎性反应活跃(酸性磷酸酶染色),其中2例多数肌细胞已被脂肪组织取代,炎性反应不明显。对照组:PM肌细胞变性坏死明显,部分呈灶性分布,大量炎性细胞浸润;DM可见束周萎缩,坏死细胞和炎性细胞主要分布在束周萎缩纤维和血管周围。IBM可见边缘空泡,刚果红染色可见淀粉样物质沉积。分子病理:抗-dysferlin单克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病例组骨骼肌细胞膜dysferlin蛋白完全缺失,对照组dysferlin蛋白表达正常。2病例组和对照组抗-CD4+T细胞、CD8+T细胞、MHC-Ⅰ分子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病理分析。随机观察3个不同视野,病例组患者几乎均未见CD8+T细胞表达,少量CD4+T细胞表达,分布在细胞外基质、血管周围和变性、坏死肌细胞内。对照组PM和IBM主要是CD8+T细胞表达,分布在肌内膜、变性坏死肌细胞内和血管周围;DM主要是CD4+T细胞表达,主要分布在束周萎缩纤维和血管周围。Dysferlinopathy的T细胞、CD8+T细胞计数,明显少于PM,两样本t检验分析数据,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呈现MHC-Ⅰ分子在骨骼肌细胞膜增强表达。Dysferlinopathy患者中5例仅在血管周围、变性和坏死肌细胞膜表达,其余3例同时在形态正常肌细胞膜表达,8例表达MHC-1阳性肌细胞占相同视野肌细胞总数的比值均< 25%,其周围多有炎性细胞积聚,有的呈灶性分布。对照组MHC-Ⅰ阳性表达分布:PM和IBM多分布在形态正常、变性坏死肌细胞膜和血管周围;DM多分布在束周萎缩肌细胞膜和血管周围,阳性表达比例最低在50%-75%。结论:1肌细胞变性坏死是Dysferlinopathy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之一,与多发性肌炎相似,难以鉴别。2 Dysferlinopathy主要浸润的炎性细胞不是T细胞,几乎未见CD8+T细胞浸润;骨骼肌细胞表面上调表达MHC-Ⅰ,表达程度不如炎性肌病明显。3 Dysferlin蛋白缺失,是dysferlinopathy肌细胞变性坏死的关键因素,继发的炎性反应参与dysferlinopathy肌细胞变性坏死过程,但不起始动作用。4 Dysferlinopathy的炎性反应机制不同于多发性肌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