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批评方法,对十九世纪美国古典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作了深入分析。 首先,通过运用精神分析批评方法考察主人公心理的内部机制,探究了人格结构与他们行为表现的关系,强调了个人社会行为的深层的心理动力。从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论来看,《红字》的整个故事完全是丁梅斯黛尔与海思特各自的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撞击,斗争的历程,在同一问题面前,他们不同的个性导致了截然不同的行为,也导致了悲剧性的结局。笔者通过剖析男女主人公的人格结构,从心理角度揭示出其行为表现迥异的深层原因。 其次,从精神分析批评法着眼,《红字》中充满了“无意识”的象征物。“无意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概念。无意识是不能被本人意识到的,它包括人的原始的本能冲动和与本能冲动有关的被压抑的欲望,而被压抑的欲望尤以性欲为主。因此,在作品中发现的象征往往与性有关。笔者将《红字》中的象征物作了分类,并逐一进行了深入分析。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 引言:提出笔者所探讨的主题及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分析《红字》的原因,同时提及前人在这方面所作过的研究,并解释本文与前人在研究侧重点上的不同之处,旨在说明本文的价值所在。 第一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及其与小说《红字》的关系。主要阐述弗洛伊德学说的三大理论基础:无意识论,性本能论与人格结构论,并逐一指出它们与《红字》的关系以及在小说中的反映。 第二章,丁梅斯黛尔与海思特的人格结构。运用弗氏精神分析法中的人格构成说,对《红字》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做精神剖析,通过对二人心灵轨迹的探索,展示出他们内心深处存在着的本我和超我的冲突和较量,而自我则力图在这此消彼长的二者之间调解,解决,寻求一种平衡,从而避免造成人格分裂。丁梅斯黛尔的本我与超我背道而驰,截然相反,而他又一味地压制客观存在的本我,致使自我无法调和二者的冲突,人格结构失衡,最终走向毁灭。而海思特的本我与超我在本质上却是相同的,其自我顺利地运用了恰当的调节机制,对本我与超我,自我与外界之间的矛盾作了成功的调解,因此实现了生存的胜利。 第三章,对《红字》中的象征作精神分析式研究。在精神分析批评者看来,文学作品都是象征和隐喻,而文学批评就是要找出作品潜在的意义。本章主要采用精神分析批评的方法分析《红字》中的象征。总的说来,《红字》中的象征可分为景、物与人物两个方面:红字“A”既象征性的冲动,又象征性本能的压抑,是清教社会强加在主人公身上的沉重栓锢;荒野丛林象征人的本能回归之源。人物珠儿是海思特与丁梅斯黛尔“本我”的象征:她是原始而又热烈的性的产物和见证,她的不受清规节律束缚的野性表现着海思特不敢表现于众的激情。另一个人物齐灵窝斯的残疾形象象征“阉割”及性无能,是二人婚姻不幸的根源。 本文最后的结论: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是互相对抗又互相制约的,它们的矛盾运动决定了人物的性格,指导着人物的行动。人的心理是一个矛盾集合体,既有各种欲望和冲动的本能,又有制约本能欲望的理性和道德观念;这矛盾是自身的,内在的。这内在的各种力量的差异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外现为人物的不同性格表现,或如丁梅斯黛尔的卑下、犹疑、懦弱,或如海思特的崇高,果断、勇敢。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三者必须相互协调,相互合作才能使心理状态由不平衡达到新的平衡,从而实现生存的胜利。在人格结构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中,自我在超我的指导下,根据现实原则采取防御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本文通过对小说中饱含无意识色彩的各种象征的分析,揭示了作品的潜在意义。由此可见,以精神分析的方法,无论是分析《红字》这部小说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还是写作风格,都是适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