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流域有着悠久的历史,与黄河并称“母亲河”,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进入21世纪,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启动,各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逐渐清晰,也对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环境与各地区文明兴衰演进的关系有了深入的研究。在以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中,学者们就发现了中国礼仪文明的起源和玉器有着重要关系。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启动更促进了玉器研究的进一步升级。在以往的研究中,关于本区玉器的起源,学者们的主流看法是始于仰韶时代的大溪文化。其实早在距今约9000年前的彭头山文化时期,玉器就已经出现,发生的年代并不晚于兴隆洼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不过,不论是玉材质地还是工艺水准,都可以看出本区玉器初始阶段的发展水平,既落后于兴隆洼文化,也落后于河姆渡文化。到了距今6300年左右的大溪文化时期,随着玦、璜、坠、璧和环等各种器类的相继出现,本区史前玉器获得了重要发展。而在高庙上层文化遗存发现的顶端两侧带“扉牙”的玉钺,已经具有最高政教权力的象征意味,这是距今约5800年前国家文明因素已经出现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实物例证。而此时长江上游地区在距今约5500年哈休遗址也发现了玉器,但正是由于该地区的地势气候复杂多变,使长江上游地区的史前玉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征。到了龙山时代,各考古学文化蓬勃发展,玉器的出土范围扩大到整个长江中上游地区,尤其是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大量出土,使我们看到先人们对自然、动物、祖先首领的崇拜,人们将玉器雕刻成神灵形象用以从事神道设教活动。这种地域文化特征与其他用玉中心形成了鲜明对比。时至今天,有关本区史前玉器资料的整理和研究,除了赵朝洪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古玉研究指南》一书中对截止到2000年的资料文献作过较为系统的归纳整理和少量有关大溪文化、石家河文化玉器的专题研究论著之外,尚鲜有系统而深入的学术研究成果。有必要在对已有文献资料作进一步分析整理基础上,就本区史前玉器的起源及初步发展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