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依托各自优势资源、实现各种创新要素优化组合、培养创新人才、产出创新成果、促进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活动。产学研合作能够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资源的有效组合,对于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提升经济主体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迅速发展、打破发达国家对高新技术的垄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产学研合作,能够以经济主体的持续快速发展为目标,推动技术研发的投入,有效整合社会优势资源,提高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的效率,推动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经济主体更好更快地发展。产学研合作是联系科技创新各个环节之间的纽带,不仅可以加强各个环境之间的衔接,从源头提高经济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可以探索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促进技术创新的机制,推动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技术创新成效显著,经济主体的竞争力不断增强。但是同时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水平较低,存在着利益分配不均、动力不足等问题,没有形成促进产学研有效结合的长效机制,学研方的技术供给与产方的技术需求存在脱节,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因此,对产学研合作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归纳、总结产学研合作相关理论基础上,首先,运用博弈理论分析产学研合作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分析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并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其次,运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解构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分析利益分配机制、协同机制和学习机制的作用机理及实现途径;再次,在分析产学研合作影响因素基础上,建立评估产学研合作绩效的模型与方法;最后,基于实证分析,提出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措施建议。论文研究的基本结论包括:第一,产学研合作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政府以及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根据成本收益分析来决定是否进行合作。如果产方提出的合作研发方案符合学研方的经济利益时,学研方接受产方提出的方案,双方选择签订契约来约束彼此的行为;如果学研方经过分析,不接受产方的方案,则双方各自独立进行技术研发工作。当产方提出购买学研方的研究成果且学研方愿意出售时,双方都能受益,但受益比合作收益低;当产方选择直接购买学研方的科技成果、但学研方不同意时,博弈双方则各自研发新的科学技术,互不影响。第二,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源于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不断变化的过程,更源于产学研内部各合作方对合作预期产生的共同利益的追求。影响产学研动力机制的因素包括两个层面,外部层面因素主要包括市场的供给需求状况和政府的宏观调控等,内部层面因素主要包括内部边际收益和非物质利益等,问卷调研显示,上述因素对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具有显著的影响。第三,根据产学研合作的阶段和过程,可以把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划分为利益分配机制、协同机制以及学习机制等三个主要的方面。其中,利益分配机制是指合作各成员作为利益主体对合作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利益进行分配的一整套制度或契约安排,其关键在于根据合作中各方贡献的大小,公平合理地对利益进行分配;同时,合作各方应该参与利益获取方式的决策和监督。协同机制是指产学研合作主体围绕共性目标结合自身功能与资源优势通过协调分工与合作实现生产要素有效配置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其实现途径包括政策协同、技术协同、制度协同以及风险协同等。学习机制是指针对合作各阶段,明确合作学习规则,构建学习型组织,加强系统内部学习的有关制度、规则与方式,其目的是通过学习提高产学研合作绩效,其实现途径包括:建立相互学习的机制、建立学习型组织、人力资源流动、适当的创新激励、质疑的可能性等。第四,影响产学研合作绩效的因素包括要素因素和过程因素两个方面,其中要素因素包括合作主体、技术环境、政策环境以及市场环境,过程因素包括合作模式、合作行为和合作关系等。据此,从产学研合作环境、产学研合作投入、产学研合作产出、产学研合作的运行以及产学研合作的效果五方面构建产学研合作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运用模糊积分评价方法进行绩效评价的基本流程和步骤。通过对湖北省产学研合作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到,湖北省产学研合作总体处于良好状态,但就分项指标而言却有明显的短板。一是产学研合作环境对合作绩效的负面影响较大,二是产学研合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三是产学研运行机制的不完善同样影响了产学研合作绩效的提升等。为此,提出促进湖北产学研合作有效运行的对策建议:推进产学研合作组织建设、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搭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完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以及加强政策支持力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