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落腔,是一种地方小戏,主要流行于豫北农村,在人民群众中颇受欢迎,于2011年评为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本论文对落腔的源流、剧本文本及班社组织进行综合考察,在史料与民间艺人的记忆中梳理落腔的发展脉络,思考落腔的生存机制和传承意义。落腔是在民间曲艺莲花落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已得到了多方的共识,但其产生时间却众说纷纭。第一种说法认为落腔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于清嘉庆年间出现,道光年间在豫北地区流行。第二种说法认为落腔产生于清咸丰年间。第三种认为落腔产生于同治三年。这三种说法不断得到讨论,经过比较落腔与莲花落及武安落子,并通过查阅各种史料,本论文认为落腔出现于嘉庆末年,在本地说唱艺术“彩扮莲花落”的基础上,受武安落子的影响形成,与山西上党落子同一来源,在后来的发展中又形成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口头传承使落腔文本形成程式性的表述方式和结构方式,为落腔剧本文本的创作、传承和表演中的即兴创作提供了创作语汇和范型。程式性的叙事单元、叙事类型和表演模式,表现了豫北地区社会的地方性知识和民众对于乡村历史的集体记忆,体现出了地方文化的传统意义,这也是促进落腔在地区内稳定传承的重要原因。落腔班社肩负着传承和发展落腔的职责和使命,班社组织以职业剧团、半职业剧团、村落组织三种形式的实践推动落腔的发展。职业剧团引领落腔的发展方向,半职业剧团是优秀艺人脱颖而出的途径,而村落组织则是培养群众基础的最好方式。落腔活跃于庙会节庆、人生仪礼等各种场合,是乡民的一项娱乐活动,也是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但是近年的发展也遇到了挑战。落腔的传承需要政府和剧团自身的共同努力,只有紧随时代,在继承中创新,落腔才能得到更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