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工作是我国林业政策的又一重大突破,是进一步提高林分质量、改变重采伐轻抚育现状的重要途径,是国家公共财政支持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因此,森林抚育补贴工作很值得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本研究根据苏仙区2011-2013年森林抚育作业设计相关数据以及标准地调查实测数据等,采用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苏仙区2011-2013年的森林抚育成效进行总结,对不同的森林抚育模式、不同的立地条件、不同的抚育质量的森林抚育成本及补贴标准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①苏仙区2011-2013年森林抚育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包括缩短林木的成材期,提前主伐林龄,提高林木的质量和经济出材率;改善了林木生长条件,提高了林分生产力,林分质量明显改善;改善了林内光照、通风条件和林分卫生状况、降低了病虫危害蔓延的可能性,提高了林分对自然和病虫危害的抵御能力,改善了林地总体健康状况;森林抚育措施也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②通过对各年度各小班的抚育成本进行方差分析可知,各种抚育模式的成本存在显著差异,但其补贴标准为1500元/hm2,这明显不合理。③通过对各年度各小班不同立地条件的抚育成本进行方差分析可知,不同海拔、坡度、坡位、郁闭度的抚育成本大多是存在显著差异的,且部分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但不同立地条件采用统一补贴标准,这是不合理的。④通过对不同的抚育质量情况进行方差分析可知,不同抚育质量的抚育资金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但不同抚育质量的补贴标准一致,这同样是不合理的。在实际抚育过程中,地类、林龄、海拔、坡度、坡位、抚育方式、郁闭度这些因子均是影响其成本的重要因素,公益林和商品林所产生效益的时间不同,中林抚育和幼林抚育需要抚育的方法和次数不同,还有抚育质量等均应是制定补贴标准时考虑的因素。根据以上分析结论,本研究提出如下优化对策。①构建成本与补贴的联动机制应对成本变化,通过差额补贴设计实现政府与市场、效率与积极性的平衡。在构建补贴与成本变化的联动机制上,以基准化参照价格为基准,当成本上涨高于5%时,启动联动资金进行补贴;当成本上涨低于或等于5%时,停止补贴,多余部分汇入联动资金。②通过构建抚育质量与补贴的联动机制来提高当地政府及林农进行森林抚育的积极性,通过差额补贴设计实现效率与积极性的平衡。在构建抚育质量与成本变化的联动机制上,以补贴发放的最低抚育质量为基准,在成本核算补贴总额的基础上,根据抚育质量等级按比例发放联动资金进行补贴;当抚育质量刚好符合最低标准时,停止补贴;当抚育质量未达到最低质量标准时,应追回已补贴资金,汇入联动资金。③通过构建周期补贴的动态调整机制来保障森林抚育的效果。即在一次性补贴的基础上,视林木生长状况、服务型需求(如林道建设)等分年度进行补贴。在构建抚育成本和抚育质量与补贴的联动机制上,对于中龄林以5年为1个周期,进行调查,根据其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抚育,对于幼龄林在第1次抚育后,每年度进行1次调查,持续5年。④建立成效监测机制,以乡镇为单位,按照林分类型、立地条件和抚育方式的不同,建立固定成效监测样地,监测森林生长、森林结构、森林健康、林下植被、森林碳汇变化和森林抚育成效,并对当地林农进行抽样调查,了解所制定抚育资金补贴标准对其所产生的影响,评估补贴标准,促进其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