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近些年我国乡村建设的主要方向。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赴往城郊型乡村旅游成为城市居民日常放松的首选。大部分城郊型乡村的土地因为之前发展经济而大部分被占用,因而目前其植物景观建设不完善,如今为发展第三产业,套用城市或其他乡村植物景观构建模式,导致植物景观不适宜本地的整体风貌且没有特色。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乡村植物景观营造及应用技术研究”(编号2019YFD1100404),通过对游客感知理论以及城郊型乡村植物景观的理论研究,梳理出以游客感知为基础的城郊型乡村植物景观的评价要素,从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的五官感知,以及整体的空间与情感感知,共7大方面以及15个基本要素出发。本文以城郊型乡村建设程度较高的南京市佘村、桦墅村、不老村、石山下村为例,实地调研总结这4个乡村的地理位置、与主城区距离、交通便捷程度、自然资源、植物景观现状,包括植物种类及植物景观特色等,总结出4个样本乡村植物景观的优势与不足。从游客角度进行南京城郊型乡村植物景观评价,通过访谈法,对所游玩的城郊型乡村进行定性评价,并在后续利用问卷调查法,结合层次分析法与接近理想排序法,即AHP-TOPSIS法,从笔者总结的15个基本要素出发,对南京城郊型乡村的植物景观定量评价,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对应的优化策略。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专业人士对城郊型乡村植物景观要素的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确认的评定因素权重,得出(1)城郊型乡村植物景观评价的主导因素是植物视觉感知、植物嗅觉感知、植物空间感知、植物情感感知4项,其中在今后的城郊型乡村植物景观改造构建当中应该着重考虑植物数量、植物种类、植物数量、植物色彩、植物观赏价值、植物气味、自然界的声音、植物的种植层次及高矮搭配空间营造、植物景观让人感到身心愉悦与放松这9个要素,其次应顾及植物的林荫面积和绿化效果、植物果实的味道、植物手感及触感、植物景观和道路系统布局与可进入性这3个要素,最后要调整植物景观特色、植物景观与相关设施设备布局、植物景观吸引力3个要素。(2)根据游客对于以上15个要素的满意度评价,运用AHP-TOPSIS评价模型,对4个样本乡村的植物景观进行综合性评价,得出4个城郊型乡村植物景观的排名是不老村、石山下村、桦墅村、佘村说明游客对于不老村的植物景观最满意,而佘村的植物景观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2.基于以上对样本乡村植物景观现状优缺点的分析及综合游客感知评价,从植物景观的五官感知、空间感知及情感感知共7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1)植物景观视觉感知:植物景观的构建除了常绿树种的配植,适当增加开花树种种类和数量,提升植物景观的季相效果,水系加强滨水植物景观设计,增加水生植物的种植;(2)植物景观嗅觉感知:増加芳香植物,保健养生植物的种植;(3)植物景观听觉感知:增强自然界声音的正设计,维持自然界声音的零设计,降低人工声音的负设计;(4)植物景观味觉感知:以存在型味觉植物景观为主,辅以虚拟型味觉植物景观;(5)植物景观触觉感知:增种触感良好的植物,从手及脚底和四肢与植物的触感方面加强;(6)植物景观空间感知:运用植物对空间进行划分,调和空间,使空间完善;(7)植物景观情感感知:积极构建能够体现当地文化特色,有特殊内在涵义的植物景观3.以本次研究中综合评价最末,植物景观最需优化完善的佘村为应用研究的实例,从其本身植物景观构建的现状出发,对其花海植物景观、祠堂外植物景观、道路住宅旁植物景观、村口小广场植物景观、村后山林植物景观、村中水系滨水植物景观、道路交叉口增设手工作坊共7个方面,结合植物五官感知、空间感知及情感感知的优化方向,对其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本研究主要是探讨感知价值和植物景观之间存在的关系,及植物景观影响游客感知情况变化的重要因素,从而在植物景观构建中发挥其作用,将在乡村建设中的植物景观的关键性地位凸显出来。以南京市4个城郊型乡村为例,构建城郊型乡村植物景观评价模型,希望为后续南京其他城郊型乡村植物景观构建提供借鉴,丰富相关理论研究,同时对其他城郊型乡村植物景观的构建有可供研究的方向与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