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尤金·奈达出名于他所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其翻译标准也主要出自其对等理论。一般来说,尤金·奈达的对等理论立足于目标语读者。按照尤金·奈达的说法,翻译过程中所真正必须的是提供一个为目标语文本接受者所理解的翻译文本。在对接受者理解的解释中,他进一步指出该对等包括接受的两个层面:一方面,接受者应了解原文文本接受者对文本内容的获取,另一方面,接受者还应能欣赏原文文本接受者对原文文本的印象和情感反应。事实上,“动态对等”依赖于两层关系的比较。首先,“动态对等”要考虑原文接受者与原文文本的关系,其次,“动态对等”还要考虑目标语文本接受者与目标语文本之间的关系。此外,两种关系还应做到粗略的相似和对等。正是这两种相互关系的讨论为“动态对等”提供了理论基础,因为任何翻译实践的理论都必须回答什么是判断恰当的和可接受的译文标准这样一个问题。以此为理论背景,本文通过《水浒传》英译本实例的对比研究,展示了怎样运用“动态对等”理论对翻译的具体译本来进行评价。《水浒传》是中国文学的古典名著,讲述了北宋末年(960-1127)一支农民起义军的史诗故事。本文采用的实例主要取材于赛珍珠(Pearl Buck)和沙博理(Sidney Shapiro)两人的英文译本。通过实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水浒传》英译本是否让目标语读者能够恰当地理解和欣赏文本所传递的信息,并象原文读者一样以同样的方式对文本作出种种具体的反应。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主要包括三个章节。第一章讲述水浒的故事,包括其主题、版本和译本的介绍。《水浒传》是中国文学的古典名著,早在十八世纪初期就被译介到国外,至今已译成多种语言,为国外读者所熟悉。目前,我们拥有《水浒传》的多个英文译本,但本文主要关注的是赛珍珠和沙博理的译本。第二章是尤金·奈达“动态对等”理论的讨论,也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动态对等”通常可理解为解读翻译怎样才能让译文读者获取原文读者在阅读原文文本时相同的反应。如果以此作为翻译的标准,译者所要力求的是使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保持一致。第三章是对尤金·奈达翻译标准的具体解读,讨论怎样运用“动态对等”理论中所提出的翻译标准来评价动态对等的具体译本。本文的实例主要来自赛珍珠和沙博理的译本,包括小说的书名、章节名、人物诨名、以及诗歌等的翻译。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对于诸如《水浒传》的英译本是否做到了让目标语读者能够恰当地理解和欣赏文本所传递的信息,并像原文读者一样以同样的方式对文本做出种种具体的反应等问题,本文的讨论可以为我们对《水浒传》英译本的评价提供一定的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