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组织与游民教养——上海游民习勤所研究(1929-1937)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vhto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游民习勤所是民国时期上海规模最大、最正规的民间游民教养和习艺组织,由上海地方士绅发起创办,以收容教化游民和乞丐为宗旨,集工厂、学校、监狱功能为一体。游民习勤所的建立是部分地方士绅借助施善重整社会秩序构想的现实产物。士绅们相信,加强对社会失范群体游民的救助,可以使他们获得一技之长、自立于社会,这必然有助于维持社会稳定。在所务正常运转的大约十年间,游民习勤所收容和教化了大批游民,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政府实施社会救助功能,充分发挥了民间组织对政府的辅助作用,同时也对政府的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以游民习勤所为个案,通过分析其成立的社会动因、所务组织机构和对游民的训育和管理,力图呈现政府、民间组织、社会力量在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所形成的合力。通过对游民习勤所内外社会关系的梳理,文章还初步探讨了民国时期的上海市民公共性,并进一步分析了市民公共性背后中国精英群体的施善动机。 民国时期,国家对城市控制力逐渐加强,通过对游民习勤所的运作机制的考察,本文分析了政府与民间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而为从微观层面探寻民国时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视窗。
其他文献
土改。在新中国初期的土改前,该村耕地较少,人均占有量不多,也没有出现土地占有严重不均的情况。这里的村民,生活淳朴,祥和安宁,与外界的联系不多,经济落后,商品经济意识淡薄。村民主
20世纪初,民族主义被唤醒于中华大地。一系列的收回路权、矿权运动在在中国各省轰然兴起。1905年-1911年江浙两省人民反对借用英款修筑苏杭甬铁路的斗争,因其持续时间之长、
明遗民是明清易代之际衍生出来的不仕新朝的士人群体。以福建遗民李世熊为个案,通过文集、族谱、方志、年谱等资料,本文关注李世熊在明末清初这一特殊时段的生活,探讨李世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