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发展长期受到其他各类学术领域普遍重视。本次研究面向学龄前儿童群体,旨在依据儿童发展特点,通过指向特定行为及需求的产品、功能及服务模式,创造相应活动框架和情感体验,促进儿童物理运动、认知智力以及社交情感方面发展。情感化设计概念最初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提出,其涵盖研究领域近年以来不断拓展和细化,相关设计研究方向及方法呈现愈加多样化的趋势。然而,由于相关研究主要针对商业市场以及成年用户群体,鲜少涉及学龄前儿童群体以及幼儿教育领域,因此该交叉方向的设计研究仍然存在空缺。研究首先选取Donald Norman经典情感化设计专著作为研究基础,将学龄前儿童绘画课程以及游戏活动作为目标行为导向。根据儿童发展、绘画、游戏三个方面构建设计目标群体特点。随后陈述现存两类面向儿童群体的相关设计研究方法:脉络地图法与参与式设计。同时分析近年儿童教育及设计领域新兴技术运用现状,以及设计创新趋势。研究通过调研环节,分析获得教学环境当中儿童艺术创造活动、游戏行为以及其他日常的相关情况,结合教师访谈,分析、总结了影响儿童社交互动、游戏逆反行为以及活跃程度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儿童游戏逆反行为与社交模式可能存在一定关联,同伴、师幼互动行为受到活动情景以及不同目的导向影响。基于理论综述与实地观察结果,研究按照“目标群体意向解构(用户视角)『情感体验设计模块(使用流程)『产品游戏价值构建(产品视角)”步骤,以及现有相关设计方法,导出设计机会。设计实践部分借助实体交互、可触反馈技术支撑,创造动态情感体验,促进社交互动。研究提出艺术创造课程创新形式构想,同时尝试结合新兴技术趋势探索智能儿童产品交互形式,借助逆转理论设计模块创造艺术创造活动中的动态情感体验,提出适用于学龄前儿童群体的、不同于以往情感化设计研究的设计方法,为构建适宜智能教学环境以及幼教娱乐产品设计提供了可行方向。儿童绘画行为属于艺术创造活动,良好的艺术创造活动能够促进儿童各个方面发展成长,儿童艺术作品能够用于个体发展状况评估,艺术创造活动同时也是学前教育机构重要课程支撑。游戏活动既是学龄前儿童成长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行为模式,也是发展适宜性教育(DAP)的主要内容。儿童天生的游戏本能形成了学前教育的基础,对于儿童游戏的认识差异将传统幼儿园与当代幼儿园教育方式区分开来。儿童游戏动机受到内在情感驱动,“游戏信号说”认为儿童通过游戏框架构建进行某种元沟通,并且通过游戏情景尝试构建、理解社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