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影子银行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影子银行是一种平行于传统银行而又缺少必要监管的银行系统,它具有同传统银行十分相似的功能,资产占比不断提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替代作用,对金融结构产生巨大冲击。影子银行自身高杠杆、期限错配特征加之监管当局的监管忽视,使得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加剧了货币政策制定的难度,导致货币政策频繁变动。就我国而言,影子银行虽与发达国家相比出现晚,规模较小,资产证券化程度不高,但却发展迅速,具有自身特征。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依托于传统商业银行存在的,不记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如银信合作、委托贷款、理财产品等;二是民间存在的金融体系,如民间借贷、地下钱庄、典当、担保等;三是近年迅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以网络平台为依托,阿里、蚂蚁金服等。近年来其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制定造成了很大的干扰。 本文在以上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具体研究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机制的影响,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相关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借鉴其研究思路和方法,将我国影子银行影响原理,按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从渠道、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进行条理的分析,将互联网金融考查在内,研究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机理。发现在目前监管水平条件下,影子银行的存在会不断扩大的干扰货币政策的有效运行,通过利率、信贷等渠道造成货币中介目标,尤其是货币供应量的波动,减少指标的可控性而加大最终目标波动性。影子银行的存在发展,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灵活便利,使得居民手中的现金量不断下降,现金存款比率不断下降,活期存款又进一步流入影子银行系统,造成定期与活期存款的比率不断提高。现金存款比下降,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例上升,造成广义货币乘数扩大,从而使得M2显著增加,造成房地产、资产市场的泡沫,加大了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影响物价水平和经济发展。针对上述发现提出完善货币政策框架、加强宏微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建议,引导影子银行正确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