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其中尤以破解集中连片特困(深度贫困)地区贫困问题最为关键。精准扶贫战略的目标就是为了解决宏观的区域性整体贫困(贫困集中连片分布)问题、微观的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问题。本文从地理学的视角出发,利用贫困集中化指数、GIS空间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出研究区的贫困具有“集中连片分布”的空间特征,然后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方法研究得出贫困集中连片分布的原因并分析,最后结合精准扶贫战略,从贫困集中连片分布、三次地理本性出发,探讨基于地理学视角的贫困集中连片分布的破解之策,并以地处四川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国家级贫困县仪陇为例,对其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分析,再从地理流出发,探索基于地理学视角的仪陇县精准扶贫路径。本文分为6章,第1章介绍研究背景、意义、综述及评述、以及理论基础;第2章介绍研究目的、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能的创新点;第3章主要研究仪陇县贫困分布的空间特征;第4章主要探讨贫困集中连片分布的原因;第5章主要研究基于地理学视角的贫困集中连片分布的破解之策及仪陇县精准扶贫路径;第6章为研究结论与展望。据此,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仪陇县贫困的空间特征:仪陇县的贫困具有“集中连片分布”的特征,贫困发生率较高的乡镇主要集中在县域西北部、东北部、东南部以及中部区域,总体呈现出“一轴两翼”的空间格局:“一轴”是指沿着仪陇县域东北部——中部——中西部——西部走向形成的贫困带状区域,“两翼”是指位于“一轴”北部(“北翼”)的仪陇县域西北部区域和位于“一轴”南部(“南翼”)的仪陇县域东南部区域。(2)贫困集中连片分布的原因:大范围、连续的地形格局是导致贫困集中连片分布最重要的宏观因素,并为“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形成提供了“地理基础”,而四川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内部贫困集中连片分布的主导因素是行政村数量、人口密度、居民户密度、距县城距离、公路里程数;即第一地理本性为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第二、第三地理本性是导致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内部贫困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3)基于地理学视角的贫困集中连片分布的破解之策:由海拔、坡度等地理障碍导致的“相对贫困地区”,一是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整治、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地理工程平整土地和地形,以及通过易地搬迁、生态移民方式避开生存环境相对恶劣的区域,从而更好地利用第一地理本性;二是通过公路、铁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缩短”贫困地区与外界发达地区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削弱地理障碍、加强第二地理本性;三是通过贫困地区内部交通、通信、能源、教育、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精准扶贫——经济社会发展——精准脱贫提供基本条件,从而加强第二、第三地理本性。(4)基于地理学视角的仪陇县精准扶贫路径:是三次地理本性以人口流、土地流、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形式驱动着“人、地、物、钱、信息”等扶贫要素资源以仪陇县为节点而快速流动,由此产生的仪陇县地理流精准扶贫机制作用于仪陇县,使之成为各种地理流的汇集地,并形成了全行业、全领域、全员参与的全域扶贫格局。这种全域扶贫格局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乃至于随后的乡村振兴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从目前政府主导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向全行业、全领域、全员参与的全域扶贫格局过渡,以激发集中连片特困(深度贫困)地区更具可持续性的“造血”功能和内生发展动力,按照“脱贫——小康——振兴”发展路径,开启深度贫困乡村地区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