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早产是导致围产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对家庭和社会公共卫生投入造成严重负担。随着近年来新生儿重症监护水平的不断升级,父母对于胎龄小于28周的早产儿救治态度向积极转变,极早早产逐渐成为研究的关注点。现有的早产致病假说包括感染和炎症反应、子宫过度膨胀、母胎HPA轴激活、精神心理因素、宫颈疾病、血管因素以及母胎免疫耐受破坏等,但均未能阐明早产的发病机制。加之早产的前驱症状缺乏特异性,目前仍难以对早产进行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治。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全面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人体微生态系统。人体微生物的组成结构受到种族、年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妊娠期母体各器官系统在激素的调节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生理性变化,与此同时母体微生物组亦发生改变。而菌群紊乱则可引起机体代谢功能紊乱、免疫失耐受、启动局部或全身性炎症反应,参与妊娠期糖尿病、子痫前期、早产等妊娠期相关疾病的发生,进而影响围产儿的近远期预后。随着细菌16S rRNA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们初步认识到了妊娠期妇女牙周病和阴道菌群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但目前有关中国人群极早早产与孕期母体口腔、阴道、肠道菌群相关性的研究仍较少。而母体口腔、阴道、肠道菌群是否协同参与先兆早产的发生,更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初步探究妊娠期母体口腔、阴道、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先兆早产的相关性,发现不同部位各组间菌群特征和差异。尝试从微生物角度出发,探索先兆早产发生的病因,为进一步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参考2016年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早产指南,并针对其中妊娠满24周但不足28周的极早早产展开研究。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9月期间,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妇产科门诊定期常规产检的无症状孕妇作为对照组(Health group),并将妊娠满24+0-27+6周因出现先兆早产症状,即出现规则或不规则宫缩,伴有宫颈管进行性缩短,但宫口扩张≤1cm等先兆早产症状就诊于南方医院住院治疗孕妇为病例组(Preterm group),其中病例组根据是否最终发生早产进一步分为保胎成功组(PLT)和保胎失败组(Threatened PLT)。采集口腔咽拭子、阴道分泌物及粪便标本,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提取病例组及对照组的口腔、阴道及肠道菌群总DNA,采用16S rDNA技术扩增细菌16S rRNA V4区段基因,通过Illumina平台进行测序,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两组口腔、阴道及肠道菌群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和统计分析。结果1.口腔菌群结果分析: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口腔菌群α多样性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口腔菌群β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LEfSe分析显示在属水平上,加德纳菌属、乳杆菌属、奇异菌属以及Aggregatibacter在对照组口腔菌群中富集。而病例组主要富集有颗粒链球菌属、柔嫩梭菌属、拟杆菌属。2.阴道菌群结果分析:病例组阴道菌群较对照组α多样性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乳杆菌属在两组阴道菌群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病例组乳杆菌属占比较对照组降低(43.52%vs 46.01%),其余菌属组成由大到小依次为链球菌科下的属、加德纳菌属、双歧杆菌属、奇异菌属。阴道菌群的PCoA分析结果表明,同组内样本微生物组成结构相似,即病例组阴道菌群结构组成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LEfSe分析提示,两组共存在显著差异物种15种,其中奇异菌属、气球菌属、气球菌科在对照组中富集,而梭菌目、梭菌纲、γ-变形菌纲、瘤胃菌科、肠杆菌科、肠杆菌目等12种在病例组中富集。3.肠道菌群结果分析:病例组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较对照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多样性分析表明两组肠道菌群结构分布未见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厚壁菌门丰度上升(77.78%vs 71.17%),变形菌门(6.82%vs 12.66%)、放线菌门(7.83%vs 12.10%)、拟杆菌门(2.03%vs 2.89%)丰度下降,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比例下降。LEfSe分析显示,病例组中富集毛螺旋菌属、丹毒丝菌纲、丹毒丝菌目、丹毒丝菌科。对照组无明显特征菌属富集。结论1.相较于正常健康孕妇,先兆早产患者口腔菌群多样性明显失调,其中机会致病菌颗粒链球菌属在病例组富集,而益生菌乳杆菌属和双歧杆菌科在对照组中富集。2.先兆早产患者阴道菌群整体组成结构发生改变。病例组中阴道微生物益生菌乳杆菌属相对丰度降低,而肠杆菌科以及γ变形菌纲等致病菌富集,引起阴道菌群紊乱。3.先兆早产患者肠道微生物整体群落结构较正常孕妇无明显差异。但在病例组种肠道菌群厚壁菌门(除瘤胃球菌科下的属)丰度上升,而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丰度下降;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比例下降;瘤胃球菌科下的属(产短链脂肪酸菌)丰度下降。毛螺旋菌属、丹毒丝菌科等在病例组中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