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脑小血管病并发抑郁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2.初步探索和分析脑小血管病并发抑郁的相关因素,为该病的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病例全部来自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期间,湖北省中医院脑病科门诊及住院病人。患者颅脑核磁共振结果符合脑小血管病诊断标准,通过患者健康问卷-9项进行初筛,并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患者的抑郁严重程度,确定患者符合抑郁的诊断标准。通过对文献的检索,提取出与脑小血管病并发抑郁相关的中医证候,制定中医证候调查表。调查工作必须征得病人同意,必要时向病人解释调查表的证候含义。研究组成员运用SPSS 22.0软件,对调查表所收集的证候和检测指标进行频数、频率的描述性统计,并采用Wald法对证候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最后根据脑小血管病并发抑郁患者的证候聚类结果,进行证素归纳和证型判别,并对该病的证候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进行探索性分析。结果1.脑小血管病并发抑郁患者中,女性与男性比例约为1.2︰1,二者高发年龄段都在70-79岁。患者的抑郁程度在不同性别间有差异,且与年龄、生活方式以及受教育程度有关。既往史的统计结果显示,与脑小血管病并发抑郁可能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其在影像学上表现为腔隙性梗死的比例最高(76.5%),其次为脑白质损害(30.6%)。2.本研究涉及中医症状除“情志抑郁”外共56项,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兴趣低下(29.6%)。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及《证素辨证学》分析得出5类证型,各证型所占比例依次为:肝郁化火证>脾虚湿困证>心脾两虚证>心阳虚血瘀证>肝肾阴血虚证。3.脾虚湿困证患者的空腹血糖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心阳虚血瘀证、肝郁化火证以及心脾两虚证患者,(P<0.05)。肝肾阴血虚证患者的空腹血糖高于心阳虚血瘀证、肝郁化火证及心脾两虚证患者,(P<0.05)。脾虚湿困证和肝肾阴血虚证患者的HAMD评分高于其他证型的患者,(P<0.05)。4.患者的HAMD评分与其空腹血糖(r_s=0.641,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r_s=0.724,P<0.05)成正直线相关。结论1.本病病位涉及肝、脾、心神(脑)、肾、心等脏腑。病性有虚实之分,虚证可见肝肾阴血虚证和心脾两虚证;夹湿、夹瘀者可见脾虚湿困证和心阳虚血瘀证;实证则以肝郁化火证较为常见。脾虚湿困证患者和肝肾阴血虚证患者的HAMD评分偏高可能与其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偏高有关。2.本次研究通过探讨脑小血管病并发抑郁的证候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为该病的中医辨证及早期防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本次研究整体样本量及调查人群范围有限,今后仍需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调查研究,探索和分析本病的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本病的相关文献涉及血管性抑郁、卒中后抑郁等疾病,对中医证候聚类结果可能有一定的影响,本病作为一个独立疾病的诊断标准有待进一步明确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