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不同视敏度ERP成分的对比研究,探讨不同视敏度水平时视觉信息加工的特征及差异,以期为视敏度客观评定提供相应的理论学基础依据。方法:采用跨通道的视觉三刺激Oddball非注意范式,分别对15名(15只眼)视功能在0.2-0.8范围内的被试单眼进行刺激。要求被试眼睛平视前方屏幕,注意听觉刺激并进行反应。屏幕的中央会依次显示三种不同视敏度水平的刺激图片,记录相应ERP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1)在颞枕区电极,每种视敏度水平中,标准和偏差刺激引起的P1、N1和P2成分参数(振幅和潜伏期)都没有统计学差异。并且由标准刺激引起的P1、N1和P2成分在三种视敏度水平上也不存在统计学差异。(2)在双侧颞枕区电极,视敏度阈上水平和阈值水平的偏差刺激都引起了潜伏期在270-430ms内的v MMN成分。并且两种视敏度水平的v MMN成分之间潜伏期和振幅都没有统计学差异。(3)在双侧中央顶区电极,视敏度阈上水平和阈值水平都出现了潜伏期在480-570ms内的P3a成分。此外,两种视敏度水平的P3a振幅有统计学差异,即阈上水平的P3a振幅要大于阈值水平的P3a振幅。(4)视敏度阈下水平在相应的时间窗内并没有引起v MMN和P3a成分。结论:(1)本实验范式中的P1成分与不同视敏度水平刺激无相关性;(2)v MMN只能反映大脑对于视敏度阈上和阈值刺激朝向改变的自动觉察;(3)P3a的振幅可能反映大脑对于阈上和阈值刺激不同的加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