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地域辽阔,蔬菜无论在生产还是消费方面都存在地域差异性,由此形成了所谓的蔬菜主产地和主销地,使得蔬菜跨区域供给存在一定的必要性;其次,蔬菜作为鲜活农产品,不耐储存与运输,需"即时"供给,那么构建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供给体系对于实现蔬菜有效供给变得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北京作为人口聚集的都市,自产蔬菜数量有限,决定了外埠蔬菜供给的必要性,因此,本研究以跨区域供给作为切入点,以北京市为例,研究蔬菜供给来源、地区结构及供给效应。在进行理论分析基础上,首先从蔬菜主产地和供给模式上对蔬菜供给进行评价分析,然后运用空间均衡模型对不同因素的供给影响进行了模拟分析,最后从经济和资源视角分析了蔬菜供给效应和供给体系构建,从而综合衡量北京市蔬菜供给体系现状,把握优势与劣势,探索其稳定发展战略和对策。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对蔬菜供给理论和北京市蔬菜供给现状分析;其次,对北京市与主产地蔬菜生产比较优势研究,通过灰色决策法对北京及主产地进行地区和品种的优势比较;第三,对北京市与主产地蔬菜生产潜力研究,基于生产理论,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要素间替代关系;第四,基于供应链视角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蔬菜供给模式的效率及农户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五,综合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基于空间均衡理论和空间均衡模型分析北京市蔬菜与其他地区供给基本格局、地区来源结构以及变动趋势;第六,从农产品供给效应理论探讨北京市蔬菜供给的经济和资源环境的效应。主要研究结论概括如下:第一,对蔬菜供给理论分析中,主要采用了农产品供需理论、供应链理论、空间均衡理论和农产品供给效应理论等。其中,农产品供需理论和供应链理论是贯穿全文的基础理论,从横纵两个维度对北京市蔬菜供给现状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应用空间均衡理论,综合横纵两个方面分析蔬菜供需基本格局以及地区来源结构,最后结合农产品供给效应理论对蔬菜供给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第二,北京市蔬菜供给现状特征为,自产蔬菜中多以叶菜类、茄果类为主,设施蔬菜为核心技术体系,家庭经营是农村的基本经营主体,河北、山东和辽宁为外埠蔬菜供给主要来源地。第三,对北京市与主产地蔬菜生产比较优势的研究,侧重通过灰色决策法对地区和品种优势进行比较,主要结论为:北京市蔬菜生产地区比较优势处于"低类",供给来源地多集中在"高类"和"中类"中,但对于北京市产业内部而言,蔬菜较于其他农产品更具有比较优势。第四,对北京市与主产地蔬菜生产潜力的研究,基于生产理论,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劳动、资本和土地三种要素间替代关系,北京与主产地蔬菜种植户在生产中会根据替代关系变化改变生产要素间投入比例,并且此潜力在具有不同经营特征以及要素禀赋种植户之间具有异质性。第五,对蔬菜供给模式效率及农户选择的研究,基于供给链视角进行理论分析基础上,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是:较于中间收购商介入的传统供给模式,蔬菜种植户通过现代供给模式可以获得更高收益,但是在供给模式选择中,中间收购商仍然是衔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重要桥梁,是现阶段匹配蔬菜种植户所拥有的生产条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最佳选择。第六,基于空间均衡理论和空间均衡模型对北京市蔬菜供给与主产地之间联系分析表明,空间均衡优化结果显示河北、辽宁为北京市蔬菜较为理想的供给来源地。并从收入、人口及流通成本三个方面设计了情景方案,分别直接作用在需求、供给和流通方面,会影响消费者和生产者不断调整各自行为,从而使得各地区供给量和需求量通过影响因素发生变化,达到新的均衡。第七,蔬菜供给效应的研究,侧重于从农产品供给效应理论探讨是在蔬菜供给过程中所带来的经济和资源损耗,从总量来看,河北和山东供给效应最大,从单位供给量来看,天津、内蒙古和和辽宁产生供给效应最小,具有较强发展潜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经济和资源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