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维护公平贸易及保护国内产业安全的重要法律手段,补贴与反补贴制度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重要地位已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各国政府越来越注重运用补贴政策,微观上刺激出口创汇,拉动本国经济增长,宏观上促进本国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赢得国际竞争优势。如何在可容忍的限度内尽量加强本国的补贴,同时制定合理限制外方的补贴措施已成为各个国家政府面临的主要课题。反补贴是WTO允许其成员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三种主要贸易救济措施之一。相对于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而言,反补贴事实上是对一国政府行为的审查,在政治上更加敏感。加之反补贴调查的计算方法也还不成熟,所以各国反补贴措施的采取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谨慎的。目前,补贴与反补贴制度的研究与创新已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我国在入世时对补贴问题作出了接受非市场经济待遇的承诺,所以在过去,西方国家大都认为,在中国等非市场经济国家中,生产资料价格受到政府控制,难于将政府补贴和实际生产成本区分开来,因而不对我国等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反补贴规则。因此,补贴与反补贴问题并未受到国人较多的关注。然而,随着入世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开放的持续推进,我国已进入了贸易摩擦多发期,随着我国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和各国不再将中国列入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WTO的补贴与反补贴规则以及其它国家的反补贴法逐渐适用于我国。近年来,反补贴案件的数量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但上升趋势很明显。2004年,加拿大边境服务署(CBSA)分别对原产于中国的烧烤架、碳钢和不锈钢紧固件以及复合地板进行了反补贴立案调查,拉开了国外对华进行反补贴调查的序幕。实践告诉我们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利用规则使用合理的补贴发展我国的经济,并逐步改进不合理的补贴。本文除引言、案由和结束语外,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概述美国就中国贸易补贴在WTO要求与中国磋商案的基本事实,包括整个案件的发展过程、美国的主要观点、中方对此案的态度以及所采取的措施;第二部分的法律分析是全文的中心和重点。笔者采用实证分析、比较分析以及法学分析的方法,首先归纳出本案中双方的法律争议点,即中国的贸易补贴政策是否为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中规定的出口补贴和进口替代补贴。然后针对美方的控诉,从中国相关规定是否为《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意义上的补贴和禁止性补贴两方面入手,根据WTO相关规则及争端解决机构既有案例中寻求了六条对我方有利的抗辩理由。第三部分是结论及建议。通过揭示案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启迪,笔者认为在未来的反补贴应对中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要端正心态;第二要完善立法并讲究技巧和策略;第三要发挥好企业界的监督作用,并认真做好应诉工作;第四要从战略高度全盘考量反补贴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