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过程中事件参与者的确定:唐诗英译的个案分析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Fr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然而翻译的本质是一种语言中所蕴含的意义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中所蕴含的意义,这给予了翻译者这样的权利、自由和责任:即如何阅读、解释和理解原文文本?如何运用一种语言来表达原文文本的意思而得到目标文本(即译文)?由此看来,翻译的过程涉及到三个要素:(1)译者;(2)原文文本;(3)目标文本,而这三者中译者起着至关重要或决定性的作用,因为译者是把他所理解的原文文本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即目标文本的。就唐诗英译而言,翻译的任务变得更为困难,原因是对于同一首诗,不同的人的解读却会是大相径庭的。例如,杜牧的《清明》-诗,第一行“清明时节雨纷纷”就有多种不同版本的英译文如下:“The rain falls thick and fast on All Souls festive day”,“Qingming Rains never seem to end”,“Upon the Clear-and-Bright Feast of spring/The rain drizzleth down in spray”,“The ceaseless drizzles drips all the dismal day”,“It drizzles thick on the Pure Brightness Day”,“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Mourning Day”和“It drizzles endlessly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in spring”等。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就是“清明”这一专有名词本身也会有不同的释义翻译。   本论文旨在研究和探讨唐诗英译中事件参与者的确定问题。例如,如果我们要翻译“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第一行)这一句,我们首先须确定这个过程(行动,事件)的参与者是谁(可能是一人,也可能是多人)。从现有的译文来看,这里有几种可能的参与者:(1)参与者是“我们”,如在“Along the river that merged with a cold rain/We entered the Wu city late at night”中的“we”;(2)参与者是“我”,如在“Amid the nightly haze of cold rains and streamsI came to Wu”中的“I”;(3)参与者是“一阵寒雨”,如在“Acold rain mingled withEast Stream invades the night”中的“a cold rain”;(4)没有明显的参与者,如在“Acold rain mingled with Eastern Stream at night”中所体现的。这些例子均选自普遍受欢迎的译本,由此表明在翻译中确定事件参与者十分重要,在古诗英译中尤为如此。   本论文由五个篇章组成,对选取的唐诗英译文对于过程、事件或行动参与者的确定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本研究不仅对翻译研究颇具意义,而且对语言教学有一定的价值。
其他文献
本篇论文旨在从萨特存在主义角度分析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亨利·米勒是一位特立独行的现代作家,也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作家旅居巴黎浪潮中的一员。两部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