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汉语词缀研究大约起始于上世纪20年代,薛祥绥在1919年引进了“语根、语系”术语;1920年胡适使用了“语尾”术语;金兆梓使用了“Miolog”概念;胡以鲁提出“形式语”的概念;1931年瞿秋白在《普通的中国字眼研究》一文中,全面引进了加缀法的有关概念,包括词根、前缀、两种后缀、加缀的方法等。自此,汉语学界建立起了以加缀法为中心的构词法体系。加缀法的研究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到20世纪50年代,汉语构词法研究达到了高潮,并且建立了许多构词法体系,汉语词缀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近二十多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汉语词缀构词数量迅速膨胀,词缀、类词缀数量迅速增加,且有加快增长的趋势,对汉语词汇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汉语词缀的范围到底有多大,词缀的判定标准怎样确定才能更加符合语言实际,类词缀的范围应该怎样确定,都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本文总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讲述选题的缘由及意义;汉语词缀的研究历程。第二章现代汉语词缀的重新认识,讲述汉语词缀术语的认识;现代汉语词缀特征的分析;汉语词缀的判定标准。第三章现代汉语词缀的发展特点,讲述汉语词缀的产生途径、现代汉语词缀产生的原因及形成机制、词缀化新词语的特征。第四章现代汉语类词缀,讲述类词缀的定义和性质、类词汇的范围、类词缀的构词特征;类词缀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五章现代汉语中缀的问题。第六章总结。本文在确定词缀的标准上,坚持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方法,用历史比较的眼光对待汉语与其周边语言和方言的关系,在确定词缀的时候,标准可以适当放宽,要认清汉语词汇是一个有机的连续统,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做法。词缀必须是定位语素;词缀意义是虚化的,它虚化到什么程度呢?它虚化到不参与构成词汇意义的基本部分,即不表示词的理性意义,而只限于表示词的附加的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词缀的粘着性是指它不单用,总是粘着在其他成分上,在功能上它无法与所附的成分发生主谓、并列、动宾、补充、偏正等句法结构关系;语音弱化和标示词性只能作为参考的附加标准,不能作为必须之标准。类词缀的判定标准:(1)意义半实半虚;(2)类词缀具有相对定位性;(3)类词缀具有相对粘附性;(4)具有类化功能,构词能力强。我们认为汉语词缀不存在中缀,所谓的中缀,都是在不清晰内部结构特征而得出的。确定典型词缀和类词缀时要区分词缀和助词、区分类词缀和部件词。把握住各自最基本的特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词缀研究中的问题。汉语词缀研究要立足实际,汉语词缀研究成果如何结合计算机的应用是目前提出的又一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