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庆阳府民众生存状况透视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_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书有云:“秦天府之国,形胜甲于天下,诚如唐陸贽所谓憑山河之形势,宅田里之膏腴,为昭德蓄威之地也。庆阳本秦之北地郡,襟带两川,揖拱群峰,北控胡羌,南藩关陕,其诸夏之要害乎”。①庆阳府地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处于河流下游,地势平坦,土质好,且留有通道,可西出陇山进入陇中,进而通往河西,远涉西域,是拱卫关陕的第一道门户,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但因不同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差异性,其地缘地位不尽相同。清代以降,由于随着西北边防线由明代的河西地区推进到西域,其边防守御地位的下降,加之政治经济中心的继续南移以及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代陆路,清代庆阳府地失去了往日的地缘政治的有利因素。面对恶劣的生态自然环境,以及连续不断的饥荒和时常暴起的社会动乱,庆阳府民众其生存状态当是异常严峻。本文主要通过对清代庆阳府民众的生产生活状况、文教状况以及信仰状况的探讨,考察清代庆阳府民众的生存状况。
其他文献
明朝建立初期,一个百废待兴、社会残破现象极其严重的环境摆在了“淮右布衣”朱元璋面前。体力充沛、精力过人、事无巨细必须亲躬的勤政皇帝明太祖,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立刻进行了
清代学术以整理和总结为特征,尤其在经学研究方面,出现了众多的经学研究者和卷帙浩繁的经学著作。经学的发展在不同层面影响着近代社会,因而,近代以来,对清代经学的董理成为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