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纸片扩散法、微量肉汤稀释法、血清芽管实验、甲基四氮盐(XTT)减低法、棋盘式微量稀释法等方法研究肉桂醛在体外对白假丝酵母菌及其生物膜的抑制作用,为寻找抑制白假丝酵母菌及其生物膜相关性感染的植物提取物提供新的基础依据。 方法: 1.用XTT减低法筛选从临床送检的痰、耳拭子、阴道分泌物标本中能形成生物膜的白假丝酵母菌菌株。 2.按照CLSI推荐的M44方案,用K-B法测定肉桂醛对白假丝酵母菌的抑菌圈直径。 3.按照CLSI推荐的M27-A3方案,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肉桂醛对白假丝酵母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4.采用血清芽管抑制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肉桂醛作用于浮游状态白假丝酵母菌后对白假丝酵母菌芽管生成的影响并进行计数,测定不同浓度的肉桂醛对白假丝酵母菌芽管的抑制率。 5.用XTT减低法检测不同稀释浓度肉桂醛抑制不同生长时期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根据酶标仪所测OD值计算抑制生物膜的相对抑制率。 6.采用棋盘式微量稀释法测定肉桂醛和两性霉素B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的联合作用效果。 结果: 1.临床收集分离的60株白假丝酵母菌中,共有16株可以形成生物膜,其中痰液9株,阴道分泌物6株,耳拭子1株。 2.肉桂醛原液(纯度95%)对白假丝酵母菌的抑菌圈直径为52mm,400μl/ml肉桂醛对白假丝酵母菌的抑菌圈直径为26.67±1.15mm。 3.肉桂醛对白假丝酵母菌的MIC为0.312-1.25μl/ml。 4.血清芽管试验结果显示,5μl/ml的肉桂醛对白假丝酵母菌出芽的抑制率可达94.33±0.76%。1.25μl/ml的肉桂醛对白假丝酵母菌出芽的抑制率也可以达到50%以上。与没有加肉桂醛的空白对照组相比较,肉桂醛作用后的白假丝酵母菌芽管长度变短且不能形成多向缠绕立体形态。 5.5μl/ml、2.5μl/ml的肉桂醛对2h的生物膜的抑制率为97.3±0.12%、90.2±0.55,对8h生物膜的抑制率为93.3±0.22、85.3±2.11,对12h、24h的生物膜的抑制率逐渐降低。 6.肉桂醛与两性霉素B有协同作用,所测标准菌株和临床分离株的协同抑菌浓度指数(FICI)都小于或者等于0.5。 结论: 1.痰液标本中分离出的白假丝酵母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最强。 2.肉桂醛浓度和抑菌圈直径呈负相关,且各浓度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肉桂醛对白假丝酵母菌的MIC为0.312-1.25μl/ml;肉桂醛能够抑制白假丝酵母菌酵母细胞芽管的生成,间接影响其菌丝体的形成,抑制了早期生物膜的形成;肉桂醛对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随肉桂醛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同一浓度的肉桂醛对不同生长阶段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随着生物膜的成熟而减弱。 3.肉桂醛与两性霉素B有协同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