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溶胶对于人类健康、气候以及能见度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气溶胶颗粒物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为了更好地治理气溶胶颗粒物污染,关于气溶胶的来源和其在大气中演化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气溶胶颗粒的二次化学成分(包括SO42-、NO3-、NH4+和二次有机物)的来源与演化机理仍不完全清楚,本文通过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ATOFMS)对上海市大气气溶胶的二次化学组分进行了一系列系统的研究,得到的数据将展现上海气溶胶的高时间分辨的单颗粒信息,为分析研究气溶胶二次化学组分的形成机理和演化机制提供了依据。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了气溶胶中硝酸盐的生成机理,发现硝酸铵不是2007年夏季上海气溶胶颗粒的主要化学成分。NO3自由基与N2O5在气溶胶颗粒表面的多相化学反应是颗粒态硝酸在污染严重期的主要来源。(2)研究了气溶胶中硫酸盐的时间变化规律,发现2007年夏季颗粒态硫酸根的最大值基本出现在正午。而由于当时多变的气象条件,颗粒态硫酸根的时间变化在2008年冬季没有显示了可辨别的规律性。(3)研究了气溶胶中高分子量有机物的生成机理,发现高分子量物质在ATOFMS质谱中大多分布在400Da以下。含C-N键的有机物在气溶胶中高分子量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分子量有机物在酸性条件下更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