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脸”是一个经常出现在人们口头上和书面里的语言形式。传统观念认为它仅仅是一个动宾短语,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交流的加快,我们发现这一语言形式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比如结构上更加凝固,更加趋向整体化;语义更加丰富,且语义含量不断扩大;它的前面可以加上程度副词修饰,后面也可以带宾语。这些都是网络新词“打脸”的新颖之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这个看似一张旧面孔却已经容纳了新内容的网络新成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以BCC语料库、CCL语料库以及笔者在各贴吧、网络视频、报纸上收集的语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类分析、对比分析和数据统计的方法,并结合词汇化的理论对网络上的“打脸”进行详细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网络上的“打脸”已经由动宾短语演变成了一个动宾式复合词动词,且仍在进一步演变之中;二、它主要有三个常见的词汇意义;三、在语法特点上它可用于多种句式,在句中一般充当动语或定语;四、它有自身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语用价值:偏于口语化,贴近生活,能够营造轻松的语境、语义含量丰富,能够满足表达的需求、表达说话人否定的认知态度。这些独特的表达效果,使“打脸”具有了不可替代的语用价值。这也是它能在众多的网络词汇中脱颖而出,由口语慢慢走向书面语,逐渐被更多的传统媒体和主流媒体接纳使用的原因。本文的总体思路是运用“两个三角”理论中“表-里-值”分析方法,介绍“打脸”这一语言形式在语义,语法和语值方面的特征和价值。其间也穿插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和“转喻”理论,分析了“打脸”这一语言形式各个意义之间的关系和发展演变路径。另外本文也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并结合词汇化的理论,分析了“打脸”由动宾短语发展成词的内在机制和原因。本文有助于指导人们日常对“打脸”这一语言形式的理解与使用,也有助于学界重新审视这一语言形式,从而对网络词汇进行更系统全面的研究,探明网络词汇的发展演变规律,丰富现代汉语词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