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各民族在长期的接触、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双语或多语现象,为双语教育开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后,首先在民族中学开设汉语课程,开启了双语学校教育的发展之路。60年的不断摸索与实践,新疆双语教育走过了从中学、小学到大学再到幼儿园的逐步发展过程,现已形成了完备的学校双语教育体系。然而,尤其中小学双语教育质量的改观却不够明显,仍徘徊在低水平状态。为此,加强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历程研究,不仅可以总结历史经验,而且还为解决新疆中小学双语教育中的现实问题提供新思路。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中小学双语教育的实践考察,其政策、师资、课程、教材、管理、评价六个方面是中小学双语教育的主要结构要素,它们在中小学双语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又各不相同。其中,政策是导向,师资是核心,课程是内容,教材是载体,管理是手段,评价是保障,这六个方面彼此制约,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中小学双语教育不断向前发展。通过对以上六个维度60年来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归纳,并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下六个维度每一发展阶段的变化及其特点,进而能真实地还原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双语教育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历程。本研究从历史的视角切入,综合运用文献法、历史比较法、问卷法、访谈法等具体研究方法,遵循“回溯历史”——“着眼现实”——“面向未来”的技术路径,凭借史论结合、以史为鉴的史学思维方式,对新疆中小学双语教育的政策、师资、课程、教材、管理、评价六个方面的过去和现实以及未来进行深入剖析与展望,由此而形成的研究内容与相关结论如下:第一,双语教育政策是主导,统领着双语教育的师资、教材、课程、管理、评价等五个方面的发展,决定着双语教育发展的动态与走向。双语教育政策的产生和发展既受到国家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教育政策的制约影响,又扎根于新疆本土多元文化发展以及民族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基于多元一体教育理论、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教育公平理论而制定的中小学双语教育政策,走过了以汉语教学为基调的探索与形成、以“民汉兼通”为目标的实践与发展、以双语教学为导向的改革与完善三个阶段。第二,双语教育师资是核心,影响着双语教育发展的规模与成效。新疆中小学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呈现出以汉族教师为主体到以少数民族教师为主体的发展特点。在扩大招生名额、农村双语教师特培计划、少数民族双语免费师范生、支援新疆双语教师培训工程、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师培训工程等双语教育政策的大力推动之下,新疆中小学双语师资队伍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师资队伍绝对数量、师资队伍结构、师资队伍专业水平、师资队伍发展意愿、师资队伍职前培养、师资队伍职后培训等方面仍面临诸多困境。第三,双语教育教材是载体,起着联接教师与学生桥梁的作用。从60年新疆中小学双语教材发展历程来看,《汉语》教材的编写开发是其发展的主线,在不同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汉语》教材编写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主要经历了以语法翻译法理论为主的探索化阶段、以《教学大纲》为主的规范化阶段、以《课程标准》为主的完善化阶段等三个时期。同时,还积累以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为依据、符合少数民族学生发展实际、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地位、注重编纂群体的多元和合作、注重配套资源开发等值得推广的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忽视《民语文》教材、理科类教材的开发和编写。第四,双语教育课程是实体,是双语教育发展的支点和依托。新疆中小学双语教育课程发展走过了开设汉语课程——理科部分课程汉语授课——全部课程汉语授课并加授民语文的嬗变之路,实现了由一门课程到多门课程再到全部课程的逐步转变,且呈现出阶段性、科学性、差异性、有效性等发展特点。中小学双语教育课程在“民汉兼通”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在政府大力倡导与参与下,通过多种教学实验的探索,形成了形式多样、因地制宜的多样课程模式。但也存在着双语课程设置不够明确、双语隐性课程开发不够普遍、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不足等局限。第五,双语教育管理是手段,是双语教育发展的加速器,能够保证师资、课程、教材的发展以及政策的落实与推进,对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具有改进与指导价值。新疆中小学双语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历程是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下逐步推进的,根据管理工作的侧重点不同,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而且通过各级政府的工作推进、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开展教学经验交流会等措施,保证了双语教育发展的持续性和有序性。同时,第六,双语教育评价是保障,是双语教育发展的调节器。中小学双语教育评价经历了强调课程考试、成为高考科目、引入HSK水平考试、注重双语教学质量监控的四个发展阶段。通过研究发现,中小学双语教育评价存在主体单一、标准大体统一、内容不够全面、方法比较陈旧、结果不够开放等问题,要切实发挥评价作用对双语教育发展的改进服务功效,要对评价理念、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保障体系进行改进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