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目前认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具有一定遗传易感性的个体,由于先天的和(或)后天获得的原因,对肠道共生微生物不适当的免疫反应所致的,以肠道病变为早期表现的,慢性免疫系统的系统性疾病[1,2]。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在亚洲[3],UC和CD的年发病率分别为1.0/10万~2.0/10万和0.5/10万~1.0/10万。UC和CD的患病率分别为4.0/10万~44.3/10万和3.6/10万~7.7/10万。IBD好发年龄有两个高峰15岁左右和30岁左右,儿童组资料相当有限。随着实验室检查、內镜等技术的发展,儿童组IBD确诊率得到明显提高,有关儿童组炎症性肠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资料等均有待补充,儿童组IBD的诊断和治疗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针对儿童组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內镜检查及组织病理学,以及诊断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儿童组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和诊疗经验。对象与方法:1对象: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0年12月至2010年12月10年间所有出院诊断考虑IBD的病例资料;参照2001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制定的标准,对初步资料进一步审核;本文主要对满足确诊标准的病例进行分析,同时对疑诊病例进行简要概括。2方法:对纳入本研究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通过电话、邮寄随访信及现场随访,获得患儿目前临床治疗及治疗情况。3统计学分析:根据临床资料对患儿进行分组,进一步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2003及统计软件SPPS18.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计量资料以中位数(M),和范围表示;两均数间差异进行两样本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腹痛、腹泻、便血和发热、贫血、关节病变、口腔溃疡等是炎症性肠病的主要肠道表现和肠外表现;受病例数量限制,在临床症状方面,本研究未证实UC组与CD组之间存在差异(P>0.05)。常用临床实验室检查项目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免疫球蛋白IgG在UC组与CD组未发现显著差异(P>0.05)。远段结肠受累UC组明显多于CD组(P=0.027),而上消化道受累(P=0.028)、空回肠或回肠末端及回盲部受累(P=0.002)在CD组明显较UC组常见,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外科手术术中切取标本组织学检查阳性率高于内镜下取材。结论:儿童组炎症性肠病主要表现包括腹痛、腹泻、便血以及发热、贫血、关节病变、口腔溃疡等。血液分析、C-反应蛋白、血沉是监测炎症性肠病疾病活动性的重要实验室检查。內镜在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胶囊內镜应当在儿童组进一步推广炎症性肠病通过积极治疗,效果较理想但个体差异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