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致富,先修路”足以说明农村公路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从全国公路修建的统计情况来看,2014至2017年,仅村道增长量就达7.53万公里。农村公路量的增长和自身的特点,使财政拮据的贫困县在农村公路的管养方面遇到前所未有的难题。农村公路具有非排他性和一定非竞争性,它具有扩大内需、完善全国交通网布局、改变农民的消费决策、扩大农产品市场等积极作用,即农村公路具有正外部效应的准公共品。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民具有“搭便车”的心里,所以“四好公路”更需要探索一条受益均摊,责任共担之路。农户参与农村公路的管养受户主身份和平均每年在家时间影响较大,同时户主对外作出决策会又会受到家庭条件限制和社区因素影响,受益是驱动理性农民参与农村公路管养的条件。本文从户主特征、家庭特征、社区因素、受益条件四个方面研究农户参与农村公路管养的影响因素。以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盐津县)为研究对象,选取11个村的381位户主作为调查对象,最终获得354份有效问卷。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将数据建立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结合访谈和观察,用农户行为理论、农村社会关系以及公共品的理论进行分析解释。研究发现:第一,多数农户有参与农村公路管养供给意愿并可以实行农户参与管理,日常养护交于农户,养护从农户中筹劳,改建就近筹集土地的管养方式。第二,农户对金钱的敏感度高于土地和劳动。经济收入水平是农户参与管理的基础,而农户是否愿意参与养护受农业收入、邻居及户主身份的影响,住房离公路越近为农户参与管养提供条件。第三,大姓家族成员受农村熟人社会关系网的影响,不愿意参与农村公路的管理。第四,完全由财政支持养护和村干部过分参与农村公路的养护都会对农户的参与意愿产生“挤出效应”。村干部过分参与养护为农户“搭便车”创造了机会,示范效应被削弱。第五,农户以公路离自家住房和主要田、林、地的距离作为评价公路修建公平与否的标准,越是评价公平,农户越有“搭便车”的机会,管养意愿反而被削弱。最后将结论盐津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优化现有管养体制和模式、如何组建管养队伍以及奖惩结合如何具体实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