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六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设置了168块样地进行植物群落调查,旨在回答该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这一问题。首先,分析了该地区的物种组成。在此基础上,应用Mantel检验和RDA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区域植物群落的β多样性及其形成机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本次调查共记录维管植物640种,隶属于75科278属,可以分为9种分布类型。综合各保护区的物种组成和植物区系情况,该地区物种以菊科、蔷薇科、禾本科为主;植物区系以世界分布为主,其次为北温带分布和泛热带分布。2.Mantel检验的结果显示六个保护区的β多样性均与环境距离相关,除白音敖包保护区外,其余五个保护区的β多样性与空间距离也相关。偏Mantel检验的结果显示,排除环境距离的影响,空间距离与赛罕乌拉保护区,高格斯台罕乌拉保护区和黑里河保护区的β多样相关;排除空间距离的影响,环境距离与白音敖包保护区、大黑山保护区、黑里河保护区和赛罕乌拉保护区的β多样性相关。3.RDA分析的结果表明,并没有某一个环境因子与六个保护区的β多样性都相关,六个环境因子对不同保护区的β多样性影响强弱也不相同。但是,综合六个保护区的分析结果,群落郁闭度、演替阶段和坡向对β多样的影响最广泛。除大黑山保护区外,群落郁闭度和演替阶段与其他五个保护区的β多样性都相关。坡度与除大青沟外的五个保护区的β多样性都相关。4.偏RDA分析给出了单独的环境因子和单独空间距离对β多样性的解释度,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对β多样性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空间距离,该结果预示着由于环境因素的变化给各保护区的群落提供了有差异的生态位空间,因此导致群落结构出现明显差异,这也意味着生态位理论更适合解释这些保护区的群落多样性的构建,而中性理论不是很适合解释这几个保护区的群落多样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