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城市内涝、水体污染、水环境破坏、水资源短缺等“城市病”问题日渐显现。2013年,国家提出建设海绵城市;2014年,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5年,颁布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并设立了第一批16个试点城市;2016年,与城市市政建设相关的规范、规程等在修编时均引进了低影响开发理念,同时设立第二批14个试点城市;2017年,全国“两会”提出进一步加强海绵城市建设,《中国建设报》推出《中国建设报·中国海绵城市》专刊,助推海绵城市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在系统分析和全面总结相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目标、途径等,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海绵城市建设水平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首先,在通过剖析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目标和建设途径的基础上,总结相关评价标准,采用理论分析法和工作分解结构法对评价海绵城市建设影响因子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识别,建立包含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水管理和水文化六个子系统的海绵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体系中各指标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其次,探析了集对分析在判定海绵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指标重要性的应用。运用区间层次分析法和集对分析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评价指标主观赋权,并对指标因子进行排序。由准则层权重可知,海绵城市建设应重点关注水环境建设;由指标层权重可知,在水生态方面,应重视恢复生态岸线和水生生物多样性;在水环境方面,应减少合流制溢流口溢流次数;在水资源方面,应提高人均可用水资源量;在水安全方面,应减少暴雨内涝天数;在水管理方面,应尽快出台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政策法规;在水文化方面,应提高公众的水景观满意度。综合指标权重,当前应该重视“水环境”中合流制溢流口溢流次数的减少、“水生态”中生态岸线的恢复和“水安全”中城市暴雨内涝天数的控制等。最后,运用可拓-集对论确定海绵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指标等级,由准则层各等级权重可知当前水环境建设最为重要。在水生态方面,应注重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在水环境方面,应注重减少合流制溢流口溢流次数;在水安全方面,应注重减少城市暴雨内涝天数;在水管理方面,应注重海绵城市建设投入比重;在水资源方面,应注重提高人均可用水资源量;在水文化方面,应注重水文化教育普及率。该建设水平指标体系中属于不确定同一势,不确定性明显,说明该指标体系指标等级会随着海绵城市的建设阶段动态改变,间接表明指标体系选择合理。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对海绵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指标重要性判定,整体而言,两者对海绵城市建设应重点建设水环境是一致的,同时在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等四个方面应注重的建设重点相同,表明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评判合理。